温泉县气象局以“强特色、树品牌”为抓手,因地制宜打造“一站一景”,不断增强台站环境改善力度,科学规划园区布局,园区目前已初步建成集气象科普、红色教育、传统文化、生态旅游等为一体的台站综合体,做到将科学科普与中华优秀文化有效浸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为“文化润疆”增添动力。
温泉县气象局成立于1957年1月1日,属国家基本气象站,近年来,温泉县气象局注重充分开发和利用现有科普资源,结合当地的天气气候特点,积极开展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于2013年10月建设完成温泉县气象科普园,进一步强化了科普教育基地的科普功能。气象科普园区占地面积38600平方米,其中室内科普场馆面积约800平方米,含气象科普馆、天文科普馆、VR体验馆、国家空间天气观测站、现代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业务大平台等4个部分;室外建成气象天文科普园,涵盖气象观测场、预警信号墙、研学长廊、科技强国科普长廊、天文小路、航天发展史介绍区、天文观星室、研学苑等科普设施。气象科普园在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线上入驻“掌上科技馆”平台,线下成为博州气象科普教育和开展科普活动的重要场所。
经过多年的发展,温泉县气象局科普教育基地已由单一的气象台站发展为集气象台站、业务、气象科普、红色教育、生态旅游等为一体的台站综合体,该内容涵盖了国家级站大气探测、空间天气观测、气象防灾减灾及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农牧业气象服务、人工影响天气、依法行政、传统文化、科学科普等多个分支学科,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涉及面广、科普效果明显等特点,深受社会和群众的好评。
开展气象主题科普宣传活动。温泉县气象天文科普园一直秉承着普及科学知识,提升全民素质的理念,致力于营造全民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并开展系列气象科普宣传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气象科普深入农村、社区、学校、家庭、企业、机关等各个领域,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助力文化润疆工程。在“3.23”世界气象日、全国科普日、防灾减灾日等活动日联合湖北省、河南、安徽、山东等内地多省市气象部门开展科普直播及线下活动12场次。
创新开展“互联网+科普基地+直播”活动。联合多地气象部门开办多场气象科普“云课堂”,打造出了“有影响、有实效、有品牌”的系列科普活动,让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感受气象科技实力、提高科学素养,进一步增强公众应用气象信息、防范化解气象重大风险的能力。其中主办活动场次5次,参加活动人数约30万人,进社区3个,进学校3个,科技报告会4场,图文类气象科普作品1件,视频类气象科普作品1件;科普活动在“今日头条”“中国气象学会”等各级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开展科普研学效果显著。
开展青少年研学活动,助力“双减”落地。接待6批研学团队,300多人在科普基地开展现场研学活动,配合当地教育局做好“双减”科普进校园。邀请援疆干部、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员李鑫同志给红旗小学师生代表及社区工作人员60余人开展以“筑梦南极”为主题的线上气象科普讲座。
温泉县气象局科普教育基地不断完善科普工作机制、重视科普人才培养,打造特色科普品牌、在助力文化润疆工程和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
建立健全科普工作机制是科普工作的保障。为更好地发挥作为全国科普基地的公众服务能力以及助推温泉县“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温泉县气象局党支部,成立了科普办公室,建立党员科普示范田以及师傅带徒弟工作机制,打造出人人讲科普,讲出气象好科普故事,受到社会好评。
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是提高气象科普质量的保障。近年来,温泉县气象局有针对性的培养“气象科普知识宣传志愿者”“气象科普馆讲解员”“气象科普宣传队伍”,注册成立温泉县气象局蓝天志愿者服务队,建立科研科普创新团队,多举措促进人人争当讲解员工作机制,常态化对志愿者进行系统培训。8名职工获得安徽省气象学会颁发的科普活动“优秀组织者”荣誉证书,为温泉县气象局科普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队伍支撑。
申报创建科普教育基地是推进科普平台建设的保障。近两年来,通过积极申报创建,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认证为第一批“2021—2025年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被评为“2023年度优秀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被中国气象服务协会授予“气象研学旅行研学营地”;被河南省气象学会评为“全国中小学气象科普知识进校园大型系列科普讲座直播”先进组织单位;被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认证为“2021—2025年度自治区科普教育基地”;被新疆科学技术协会推荐为“典赞·2023科普中国”年度科普团队;被新疆气象学会评为“科普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被中共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委员会宣传部评为“自治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打造特色科普品牌是推进科普创新满足公众新需求的保障。坚持“部门协作、整合资源、融入发展、共建共赢”的工作思路,深入推进线上气象科普社会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的气象科普社会化机制,推动“互联网+科普”发展,以气象科普信息化建设为核心,带动气象科普理念、内容创作、传播方式、运行机制、服务模式的全面创新。抓住世界气象日、气象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重要节点,以气象科普“云课堂”为载体,逐步打造出具有温泉特色的线上气象科普优秀作品,形成气象科普“云端”模式,气象科普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进一步扩大了气象科普的社会影响。
责任编辑:桑格林
博州科协 张晗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