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河县:服务与枸杞产业发展的工程师——​赵玉玲

发布时间:2022-07-25

赵玉玲是精河县枸杞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工作30年来致力于枸杞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和推广工作,主持承担了各类项目38项,编写新疆地方标准12项,主持制定了精河县林业中长期规划16项、枸杞产业规划12项。作为精河县枸杞协会会长,先后25次组织会员赴宁夏、青海进行考察学习,组织枸杞加工、营销、种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座谈交流,对精河枸杞发展提出了50余条合理化意见建议。为攻克新疆枸杞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她示范推广的枸杞资源鉴定、枸杞嫩枝繁育、枸杞机械化栽培等多项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辐射带动受益农民近1.9万户,2019年10月荣获“科技部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

赵玉玲从苗木繁育关键技术入手,积极推广枸杞倒催根育苗技术、滴灌育苗技术、枸杞营养袋、穴盘嫩枝育苗技术等。她带领科研团队选育了本土枸杞新品种5个、新品系7个。精河县枸杞硬枝扦插、嫩枝扦插的成活率已从过去的20%提高到85%以上。枸杞新品种推广种植后效果良好,得到了农民的认可和好评。

赵玉玲牵头组建了新疆枸杞“科技创新团队”。以博尔塔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依托,初步建立了“政、产、学、研、用、推”一体化的创新体系,与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辉瑞药业、济南果品研究院、北京有机联盟、新疆农业科学院、新疆林科院、中科院理化所、新疆农业大学等二十余家科研院校建立紧密合作机制,建成了国家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精河试验站、新疆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疆枸杞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研发和精河枸杞创新研究公共服务科研平台创新平台7个,其中国家级2个,自治区级5个。设立专家人才库和科研项目库,现有兼职专家62人,各类创新团队9个,申报枸杞柔性引才技术专家8人。相继实施枸杞科研项目48项,建立“专家+农技人员+基地”的服务体系。培育推广了“精杞4号”“精杞5号”“精杞7号”“新疆黑枸杞”等7个精杞系列新品种,现有自主专利10项,不断提升枸杞科技支撑体系。

赵玉玲带领枸杞产业科技人才团队积极组织营销大户研发枸杞鲜果烘干设备和技术,示范推广枸杞制干设备352台(套),年烘干枸杞干果8000余吨,解决了阴雨天和秋季枸杞制干困难问题。她还带领科研团队示范推广光电色选设备20台,通过加工设备的改进,使枸杞产品色泽度提高了10个百分点,保证了枸杞色泽度的一致性,精河县枸杞种植综合机械化率达83.5%。

赵玉玲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构建“新品种示范推广、种苗繁育-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枸杞产品初加工-创新种植模式-创新营销模式”枸杞全产业链科技服务模式。组织建立了10个枸杞统防统治服务队,引入两家国内知名枸杞科技服务公司,采取“合作社+销售企业+电商+农户”的营销运作模式,把枸杞生产和销售结合起来,达到枸杞优质优价的目的,从根本上解决枸杞农残超标和销售脱节的关键问题。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订单生产模式,以保护价进行收购,保障种植户利益。使新品种的覆盖率达到了85%以上,新技术新成果应用达到了10万亩,枸杞机械化生产水平达80%以上。

赵玉玲采用市场倒逼机制,推行建立“13家企业+25家合作社+村党组织+种植户+13名专家服务团队+金融”的生产模式,企业负责收购、销售和加工枸杞干果、鲜果;合作社负责枸杞统一枸杞苗木、生物肥料、生态防控、机械化耕作、制干加工、品牌宣传销售的社会化服务;村党组织负责劳动力的组织;农民负责种植管理;专家服务团队负责制定、实施绿色枸杞生产标准、降低出口枸杞生产成本和机制协调;金融机构负责发放枸杞种植户中长期贷款。采用企业认领生产基地,实行订单生产、保护收购、生产全过程监控等措施与合作社枸杞种植户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枸杞种植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为枸杞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来,赵玉玲充分利用自治区“百千万培训计划行动-林果科技进万家”、科技之冬、科技三下乡、自治州新农村建设“百人宣讲团”宣讲活动等时机,举办枸杞示范田田间管理现场会358次。她还按枸杞农事生产季节向枸杞种植户传授整形修剪、土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要领,把技术落实到每个种植户和生产环节上。目前,赵玉玲已带领科技人员举办枸杞生产技术培训班553期,有效提高了枸杞种植户的科技素质,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枸杞栽培能手。

责任编辑:桑格林

精河县科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