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25载,活跃在生产科研第一线;在急难险重的问题面前,带领技术人员破解了增储上产、降本增效、提高采收率等一系列工程技术难题……他的人生目标就是用技术攻关为祖国献石油。他就是西北油田分公司副总工程师赵海洋。
他是博士研究生,具有8年基层生产、17年技术管理与研究工作经验,在超深碳酸盐岩油藏采油气工程领域的现场指导、技术攻关、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累计获得科技进步奖29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34篇,获得国内专利102项。2018年荣获“中石化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2019年荣获“工程技术突出贡献”国务院特殊津贴。
他有规模创新的推动能力,以自研项目、化学和工具产品研发、创新技术考评、科技创新大会等主题活动为载体,持续提升技术人员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形成创新技术近百项,现场应用率超过90%,同时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为各专业“量身”确立创新导向,引领工程链的全方位升级,点燃了技术人员的创新热情。
他有技术瓶颈的攻关能力,能快速抓住生产中的“难点、重点、热点、远点”问题,善于建立敏捷型互补式攻关小组,突破常规,引导技术人员开拓视野,打破思维藩篱,近两年主导开展了塔河调流道、气水协同、体积酸压、隔板堵水等多项技术攻关,实现降本增效7.2亿元。
他有矿场先导的实践能力,以极大的工作热情投身于采油工程的先导试验,其中尤以碳酸盐岩稠油降粘开采、注气三次采油、复杂分割体宽带酸压为代表,参与了论证、选井、试验、评价、推广的全过程,为技术优化和集成提出了大量宝贵的建议,三项工艺累计增油700万吨以上,其中稠油化学降粘相关成果荣获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复杂分割体宽带酸压改造喜获21口千吨井并登上央视新闻联播。
他有科学应变的指挥能力,挂职期间始终反复学习有关勘探分公司发布的10部专著、发表的766篇文献,迅速掌握了超深井和深层页岩气钻完井、测试改造技术体系,同时现场有效指导了普顺1井、真页1HF井、泰来601井、焦页11井等分段压裂施工,全面完成了涪陵项目部年度安全生产、技术创新和钻进勘探任务目标。
他有特色环境的创造能力,大力倡导技术人员进入油区“第一现场”,亲赴采油厂指导开展“三促三提”活动,及时发现并解决生产难题。针对塔河油田老井自然产量递减快、稳产难度大的问题,2021年主导成立支撑采油一厂“6个100吨”厂院联合攻关增产项目组,围绕碳酸盐堵水等6方面开展技术攻关及现场施工,日增油水平达670吨,累增油7.5万吨,实现逆势增产,有力支撑了油田公司增储上产工作,2022年又主导成立支撑采油二厂“8个80吨”厂院联合攻关增产项目组,围绕储层改造、注水注气增效等8方面开展技术攻关及现场施工,现场实施85井次,新增日油水平386吨。全面配套实验室、软件、信息化建设,严把科研项目“进出口”,探索实施项目群研究,科研项目解决生产问题的效能大大增强。
责任编辑:曹琳哲
巴州科协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