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地里·阿不都热合曼:“口岸通”的科普人生

发布时间:2025-07-17

他是塔城地区家喻户晓的“口岸通”,讲起口岸历史如数家珍;他还是一位科普达人,科普创作的四十六年,每年将10%的工资都用于科普事业。他就是新疆首位获得国家级科普殊荣的基层工作者——阿地里·阿不都热合曼。

1957年12月出生的阿地里·阿不都热合曼,是土生土长的塔城人。1982年2月,阿地里·阿不都热合曼从新疆大学毕业后,留校当老师,1984年1月调回塔城工作。工作几经调动,2002年来到塔城地区口岸管理委员会工作,直至退休。这些年来,阿地里·阿不都热合曼始终未变的工作就是科普创作和科普宣传。

剪刀下的科普

年少时,巴克图口岸是他的游玩之地。丝路发展的历史,让他深刻认识到“沟通”作为文明纽带的多维价值。他的父母喜欢读书看报,阿地里还没上学,父亲就给他念报纸了。而报纸上的故事和科学知识为他打开认知世界的第一扇窗。

从1979年开始,阿地里·阿不都热合曼就以剪报的形式建立《家庭百科全书》,共收集了14万多份汉、维、哈三种文字的报纸,内容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天文、地理、动植物、营养健康、种植养殖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在阿地里·阿不都热合曼看来,剪报不仅是简单的文字积累,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知识接力。20世纪80年代,他在大学期间创办班级剪报专栏;20世纪90年代,他走遍中亚,在开展口岸调研时,始终随身携带剪报本,用科学视角解读边疆发展。目前,阿地里·阿不都热合曼已经有100种类别、1500多本的剪报,剪报总量超过14万张。他的剪报不仅是知识的集合,更是一代边疆人对科学精神的尊崇和弘扬。

2015年7月,在一家民营企业支持下,阿地里·阿不都热合曼创办了塔城市剪报博物馆和塔城西部科普图书馆。这座博物馆不仅是实体空间,更是一个流动的科普课堂。他定期组织社区居民、青少年参观,用剪报讲述新疆历史变迁。现图书馆改名为塔城市党群活动中心西部红色驿站,并被确立为民族团结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治区科普教育基地等。

这些年,光是买书、订报纸杂志等,阿地里·阿不都热合曼就花了超过25万元。在不断地收集和宣讲知识的同时,也让他更加坚定了“以纸为媒,传播科学”的信念。

笔尖上的科普

剪报是载体,讲好科普故事才是传播科学的核心。这些年,阿地里·阿不都热合曼先后在《新疆少年报》《新疆科技报》等自治区各类报刊发表了 800余篇科普童话、科普小说、科普文章以及科普文学翻译作品。他创作的《阿地里叔叔科普故事丛书》获首届新疆塔里木花朵优秀儿童文学奖、第四届新疆优秀科普文学奖、自治区科学技术普及奖等多个奖项。他说:“科普文学是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我要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语言,让科学和团结的种子在他们心里发芽。”

2015年1月,阿地里·阿不都热合曼荣获第四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普及奖,2016年12月、2024年1月均荣获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奖。2017年12月、2023年1月均荣获新疆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奖。2023年2月,阿地里·阿不都热合曼荣获“典赞·2022科普中国”十大科普人物称号,他是新疆首位获此殊荣的基层科普工作者。

从泛黄的报纸到云端的科普资源,阿地里·阿不都热合曼用四十六年诠释了科普工作者的坚守与创新,也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

从事科普创作和科普宣传以来,阿地里·阿不都热合曼多次为社区党员干部群众分享剪报的心路历程,也为机关单位及学校师生讲述红色文化。据了解,他组织的红色党史学习教育达500余场次,接待各族群众16万余人次。近两年,他与女儿组成科普工作团队,持续进行基层科普创作。如今,年近古稀的阿地里·阿不都热合曼说,“以后,我还会继续发挥余热,促进科普事业的发展,让更多的人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享受科学的乐趣。”

从热血青年到银发干部,阿地里・阿不都热合曼以半个多世纪的执着坚守,在祖国西北边陲矗立起一座精神丰碑。对他而言,退休从不是奉献的终点,而是初心的另一种启程。在关爱下一代的漫漫征程中,他如戈壁红柳般深扎故土,以坚韧不拔的姿态扎根育人沃土,用生命余晖照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这份跨越岁月的热忱,正化作建设新疆的涓涓力量,为新时代新疆持续书写着奉献者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