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巴州和静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创新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通过构建三级服务体系、打造特色科普网络、培育多元文艺队伍等举措,走出了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之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
三级联动强服务 文明实践润民心
和静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以“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为目标,创新构建“单位包片、领导包联、干部包点”三级联动机制,形成“阵地共用、资源共享、活动共联”的文明实践新格局。目前,全县已建成1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9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2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
整合全县8000余名干部构建县乡村三级宣讲体系,通过领导干部带头宣讲、党员干部主动宣讲、基层力量覆盖宣讲等方式,深入田间地头、农家大院、草原牧区等,用接地气的方式宣讲党的政策,累计开展宣讲280余场,覆盖各族群众1.5万人次。
创新推出“文明集市+”为实践品牌,着力构建“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建立“1+12+90+N”服务网络,组织广大志愿者开展“科技助农到田头”“应急培训进村组”“理论宣讲入人心”“文化惠民暖基层”等特色文明实践活动。按照“每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要求,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累计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达2600余场次,服务各族群众3.6万余人次。
在和静县哈尔莫敦镇哈尔莫敦村打造首个村级道德模范馆,以“中国好人”付志周40年治沙造林的感人事迹为主线,通过实物展陈、影像资料、场景还原等形式生动展现新时代奋斗精神。该馆已被列为和静县委党校现场教学点,成为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课堂。

科普赋能助振兴 科技惠民促发展
和静县立足乡村实际,优化整合科普资源,打造“一馆一特色”的科普服务网络。通过对全县乡村科普馆进行精准定位、科学布置,重点建设了14个特色鲜明的乡村科普馆,形成覆盖7个乡镇14个村(社区)的服务网络。
和静县科协通过组建“专业讲解员+土专家+科技志愿者”的服务团队,积极在全县农牧区、乡镇、村(社区)开展科普惠民活动,今年以来,已累计开展科普活动300余场,惠及各族群众1.8万余人次。
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室,开办红领巾科普讲堂;“科普+乡村振兴”则组织科技专家、致富带头人深入田间地头传授实用技术;“科普+应急”采取联合卫健、应急管理局等部门开展急救培训,防灾减灾宣传不断提升各族群众安全防范能力。
根据各乡镇特色产业发展实际,拓展建设科技示范基地、科技小院,组织200余名科技人员、“土专家”现场实操演练,引导各族群众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升华。

文艺小分队展风采 文化惠民促团结
和静县组建县乡村(社区)三级文艺小分队108支,文艺小分队由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多民族文艺爱好者组成,涵盖教师、工人、农牧民等各行各业人士,形成了“全民参与、百花齐放”的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新格局。
今年以来,和静县文艺小分队积极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2025年“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非遗展演等各类文化惠民活动110余场,惠及各族群众1.5万人次。在节庆期间举办的“群众村晚”、社火、广场舞展演、那达慕大会等活动,既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又为各族群众送上丰富的精神文化大餐。
华灯初上时,和静县街心公园便变身“民族团结大舞台”。这里培育的“舞动街心”文化品牌,每晚吸引300余名各族群众同跳广场舞,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实践。“音乐一响,不分民族不分年龄,大家自然就跳到了一起。”经常参加活动的居民阿依古丽说,“大家一起跳起欢快的舞蹈,感情自然就亲近了,民族团结之花在欢声笑语中绚丽绽放。”
通过文明实践、科普服务、文化惠民“三驾马车”协同发力,和静县正描绘出一幅文明和谐、民族团结的美丽画卷,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下一步,和静县将继续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让文明之花在和静大地绽放得更加绚丽。
责任编辑:曹琳哲
和静县科协 刘旦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