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科技馆“科普公开课”:实验课堂解锁生活安全密码

发布时间:2025-09-01

2025年秋季开学季,恰逢首个全国科普月,在此期间乌鲁木齐市科技馆创新推出科技副校长“科普公开课”进校园活动。9月1日,市科技馆科技副校长化身学校“科学老师”走进市第115中学,通过直播为全校学生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活动现场“科学老师”精心设计了粉尘爆燃演示、静电探秘、液氮低温实验、火焰掌互动等生动实验,将抽象的安全知识转化为直观的科学现象,引导学生从生活细节中树立安全意识,为全校师生呈现了一堂集趣味性与教育性于一体的安全教育课。

低温安全:警惕“隐形杀手”的极端温度

“同学们知道液氮的温度吗?”“科学老师”以问题开启课堂。当学生了解到液氮温度达-196℃时,“科学老师”将玫瑰花浸入液氮,瞬间花瓣冻结成脆壳,轻敲即碎。通过这一现象,“科学老师”强调:“低温物质如干冰、冷冻剂等接触皮肤会直接造成冻伤,实验室器材未经允许绝不能触碰。”随后,液氮倒入开水的剧烈汽化实验,更让学生直观理解“温差能量”的威力,现场响起阵阵惊叹。

粉尘安全:打破“日常无害”的认知盲区

“面粉也会爆炸?”在粉尘安全环节,“科学老师”将面粉倒入密封容器,点燃酒精灯后鼓入空气,瞬间腾起火球。这一对比实验颠覆学生认知:“淀粉、奶粉等粉末悬浮在空中遇明火即爆燃,家中面粉需密封存放,远离灶台。”三年级5班的李子豪说:“原来妈妈晒面粉时开窗通风是对的!”

用火安全:在“可控‘与’失控”之间筑牢防线

火焰掌实验中,“科学老师”双手蘸满泡沫水,点燃后蓝色火焰在掌心跳动却未造成伤害。“水蒸发吸热降低了温度,但生活中绝对不能模仿!”“科学老师”严肃提醒。通过酒精灯规范操作演示,学生认识到“点蚊香要远离窗帘,用完燃气后必须检查阀门,火焰是工具而非玩具”。

用电安全:解码“高压‘与’安全”的辩证关系

“220V家庭电压远超36V安全值,潮湿环境更需警惕!”在静电“怒发冲冠”实验中,学生站在绝缘台上触摸高压球,头发根根竖起却安然无恙。“科学老师”解释:“静电电流极微弱,但插座里的220V是持续电流,触碰裸露电线就像给电流搭桥!”互动问答环节,学生积极列举“湿手不碰插座”“发现电线破损立即上报”等安全准则。

课程尾声,“科学老师”总结道:“安全不是口号,是上下楼梯不推挤的自觉,是碰到危险及时求助的勇气。希望同学们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行动,让安全习惯护航成长。”

此次创新形式的安全教育课,通过“现象——原理——应用”的闭环设计,将科学实验与安全教育深度融合,为学生筑牢安全认知的第一道防线。

责任编辑: 帕孜来提·吐鲁洪

乌鲁木齐市科技馆 李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