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科学技术协会始终扎根基层,以科普为民的初心默默耕耘。通过运用“基层科普行动计划”的项目资金,精准对接各区(县)科普需求,从社区阵地到田间地头,从青少年科普到农民技能提升,以小切口做实基层科普大文章,形成了多点开花、各具特色的工作格局。
家门口的科普圈:从"阵地"到"乐园"
走在乌鲁木齐的社区里,科普阵地早已不是单调的宣传栏,而是成了居民常来的"科学乐园"。天山区依托56万元项目资金,匠心打造8个特色科普社区,根据辖区居民年龄结构特点,服务“一老一小”两个群体。幸福城市花园社区、中湾街南社区打造了以社区养老为主题的科普示范社区,社区阿姨跳完广场舞能顺路学健康知识;东大梁社区和昌乐园社区打造了以青少年科普教育为主题的科普示范社区。购置了科普图书、模型、机器人等,让孩子们的科学梦想在课后时光中生根发芽。

高新区(新市区)和沙依巴克区的科协更爱"玩科技"。科北社区和新居社区都建立了社区AR/VR科普体验室。居民戴上设备后,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科学场景之中。在体验“宇宙探索”项目时,居民可以乘坐虚拟飞船,穿越浩瀚的宇宙,近距离观察行星、恒星和星系,感受宇宙的神秘与壮丽。在“民族文化”VR项目中,居民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维吾尔族的舞蹈、哈萨克族的毡房文化等,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高科技创新了科普工作模式,丰富了科普内容形式,激发了居民参与科普活动的热情。

田埂上的科技课:从"授鱼"到"授渔"
涉农区(县)的科普,早跟着农民的需求"长"在了地里。米东区的稻蟹养殖基地里,荣祥欣稻蟹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王则花总念叨科协的好:用科协的资金邀请农业专家上门送经传宝,专家带着测水质、教套养,现在稻穗沉、蟹子肥,王则花还在田地里搞起了科普研学,带着孩子们认识水稻、播种水稻……收入增加了,王则花的脸上总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近年来,米东区科协盯着特色农业"补短板",不管是羊毛工镇老龙河养殖协会、三道坝镇大庄子村肉羊繁育养殖基地,还是长山子镇新庄子村的"科技小院",钱都花在刀刃上——农民缺技术,就请专家驻点;合作社缺资金,就使用好项目资金,让"科学养殖"成了增收的"硬法子"。
达坂城区的科普更像"多面手",一边给苇兰养殖基地、白山子种植农民基地、阿克博塔畜产品专业合作社邀请专家,一边在东沟乡月牙湾村和阿克苏乡黑沟村建立了新农村科普惠农图书室,更利用农闲开展"科技之冬"培训。村民们搬着小板凳学习技术的场景,正是科普兴农的最美注解。

乌鲁木齐县则把科普和山水融在了一起。2023年给天山大峡谷生态科普馆升级时建起了科普长廊,有关于雪豹、旱獭、灰狼、羚羊的动物标本,还有关于雪岭云杉、党参、雪莲花等植物的科普宣传栏,游客看完风景还能学习生态知识,真是一举两得。
校园里的科学梦:从"课堂"到"天地"
孩子们的科普课,早跳出了课本。在经开区(头屯河区)126中学的创客空间里,学生们围着3D打印机惊叹不已;编程课堂上,孩子们热烈讨论着机器人管家的设计思路。8万元投入建成的人工智能实验室,正悄然改变着传统教学模式,让抽象的理论变为触手可及的创新体验。

水磨沟区的青少年活动中心打造的“智能工坊”为青少年提供了丰富多元的科普实践空间。这里的科普实践空间鲜活又多元,最热闹的要数机器人课程,孩子们围坐在工作台前,一边对照图纸拧着螺丝,一边和同伴讨论编程逻辑,当自己搭建的机器人完成“搬运小积木”“跳简单舞步”的指令时,连鼻尖上的汗珠都闪着开心的光。这里不只是动手操作的空间,更是让科学好奇心生根发芽的地方。
这些年,乌鲁木齐市科协的科普工作没搞过"大场面",只是把每一分钱花在群众需求上:社区老人的"科技初体验",农民地头的"丰收笑脸",孩子眼里的"星星光",都是最生动的注脚。七十载风华正茂,乌鲁木齐的科普藤蔓还在继续生长,带着科学的甜,往更暖的日子里钻。
责任编辑:帕孜来提·吐鲁洪
乌鲁木齐市科协 米日古丽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