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润万家 巾帼绽芳华 ——乌鲁木齐“科普母亲”行动绘就科学传播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8-08

为深入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及自治区科协工作要求,乌鲁木齐市科协联动区县科协、教育、卫健等多部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锚定提升妇女科学文化素质核心目标,精心打造“科普润万家 巾帼绽芳华”——“科普母亲”专题培训活动。通过赋能母亲群体,辐射带动家庭与社会科学素养整体跃升。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开展专题培训38场次,线上线下覆盖妇女群众1.7万人次。

一、聚合力强根基,织密协同联动网

乌鲁木齐市科协党组将“科普母亲”培训纳入年度重点工作,专题部署推进,统筹“基层科普行动计划”经费提供坚实保障。横向联动妇联、教育、卫健委、网信办等部门,整合优质师资与资源;纵向依托区县科协、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网络,确保培训触角延伸至城乡每个角落。

59名基层妇女骨干先后参加自治区科普宣传员(科普母亲)示范班培训,学成后化身“种子力量”,在各自岗位上拓展培训版图,以“一点星火”带动“一片燎原”,让科学知识沿着巾帼足迹传遍更多家庭。

二、精品课程重适配,配送科学养分

培训紧扣思想政治引领、女性生活科普、能力素养提升、健康知识普及四大核心,采用“线上+线下”双轨模式,邀请专家学者与优秀女性科技工作者授课,内容涵盖现代文明理念、家庭教育智慧、疾病预防知识、数字技能应用、应急救护技巧、食品安全常识等,为不同需求的女性量身定制“科学菜单”。

(一)靶向服务基层需求

针对达坂城区、乌鲁木齐县农业占比高的特点,乌鲁木齐市科协专项拨款7万元,将培训与“科技之冬”“科技之春”活动深度融合:田间地头开讲“动物疫病防疫”“种植业病虫害防治”,助力农牧民丰产增收;院落炕头传授“疾病预防”“家庭急救”“心理调适”,守护乡村女性身心健康。

(二)巧借节点浸润人心

春节期间,联合沙区党校、77中学开展“家风建设与传承”课程,让优良家风随年味传递;三八国际妇女节,推出女性形象素养提升课,从营养健康到生活妆容,点亮巾帼自信光彩;暑假里,邀请新疆知名科普作家葛勇带来《柯小驼漫游奇境记》亲子阅读分享,让科普文学在母子互动中生根发芽;网络安全月,走进131小学家长学校,指导家长当好孩子的“网络护航员”。每个节日都成为科学传播的“黄金窗口”,让知识传递更具温度。

三、阵地搭台融体验,解锁科普“新姿势”

依托市科技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科普教育基地等阵地,打造“沉浸式”学习场景,将“科普母亲”活动与“红领巾课堂”“科学工作坊”“科普研学”有机融合,让妈妈们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同步成长。在市科技馆生命健康展区,母亲们通过互动展品直观了解儿童成长奥秘;天津路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3D打印、激光切割、AI问答等“黑科技”体验,让母子在家门口触摸科学前沿;在科普教育基地“六亩半”非遗文化体验现场,妈妈们带着孩子学扎染技艺、悟原理,让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碰撞火花。在这里,科普不再是枯燥的知识灌输,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玩得转的生动实践。

四、云端拓展传播链,构建学习闭环

乌鲁木齐市科协精心制作10堂线上精品课程,在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及“乌鲁木齐市科技馆”“科普乌鲁木齐”公众号同步上线,嵌入“学习-测试-反馈”一站式服务,累计有效观看量达5.3万次,回收问卷24600份,精准掌握学习效果。

围绕活动亮点打造的12部科普短视频,通过乌鲁木齐市科协及区县科协好奇抖音账号传播,总播放量突破65万次。鲜活有趣的内容让科学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形成“母亲学有所获、家庭积极参与、社会广泛认可”的良性循环。

从社区课堂到田间地头,从线下互动到云端联结。这场以母亲为支点的科普实践,不仅让科学素养扎根家庭土壤,更以“她力量”激活社会共治的一池春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了鲜活的科学内涵。

展望前路,乌鲁木齐市科协将继续深耕细作,让科普之花在更多巾帼手中绽放,让科学之光穿透街巷楼宇,照亮每个家庭的幸福之路,书写新时代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精彩篇章。

责任编辑: 帕孜来提·吐鲁洪

乌鲁木齐市科协 米日古丽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