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志周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哈尔莫墩镇哈尔莫墩村村民。39年来,付志周在风沙肆虐的沙漠种植了3000亩80万棵树。在他的感召下,许多村民加入到了治理流沙的队伍中,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治理了1.2万亩沙化地,受保护耕地15万余亩,以前种什么都不长的地方,辣椒、打瓜、玉米等农作物茁壮成长。
栽种防护林
哈尔莫墩镇地处半流动半固定型沙丘分布地,沙丘延绵长达8公里,过去,沙丘随大风南移,给哈尔莫墩镇农牧民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2019年1月4日,付志周在介绍他种的树。和静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1965年,付志周和妻子从河南开封老家来到哈尔莫墩村,以种地为生。“晴天时,走一脚陷一脚沙,大风时,那更是飞沙走石。”付志周回忆说。
1983年,付志周和妻子在沙包边上有了47亩地,春天种的庄稼刚出苗,一场风沙就把苗子“打”死。
“要想种好庄稼,没有防风林不行。”此后每年春秋植树季节,付志周夫妇带着年幼的孩子起早贪黑,一起种树。用牛车拉运杨树苗,用铁锹和坎土曼挖坑,中午饿了就在地里啃干馕。
“当时经济困难,买来的树苗又怕栽不活,我就去捡人家果园里剪下的树枝来插栽,但是一年下来活不了几棵。后来,我又从10公里外拉土,往坑里填上新土再栽树苗。”回忆起种树的经历,付志周有说不完的话。
“付志周是个傻子,在沙漠里种树,白花钱白费力。”面对周围人的嘲笑,付志周充耳不闻,继续弯腰栽他的树,他要用事实告诉身边的人。
几年后,地周围的防护林绿了、长高了,地里有收成了,沙漠中的绿色一年比一年多。
让沙漠披绿
随着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优惠政策的出台,取得初步成功的付志周对植树更有信心,他不仅要在自家田地周边栽种防护林,还要让沙漠绿起来。
2003年,付志周想扩大种树范围,给家人做起了思想工作,要买拖拉机、推土机在沙漠大面积种树。
“沙漠高低不平,仅靠人工平整行不通,再说我有种植经验了,树苗的成活率大家都看到了。”最终,付志周说服了全家人,筹钱买回了机械化设备。从此,付志周开始了大面积植树。
“一件衣服穿了十几年舍不得换,春夏秋冬就穿一双鞋。”和静县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陈峰说,付志周在生活中很小气,可是提起种树就出手大方。付志周自己培育杨树苗,每年都能保证500亩左右的用苗量。树种得多了,水又成了大问题,付志周向亲戚朋友借了80万元,拉上了电,还打了6眼机井,满足了树木正常需水。
哈尔莫敦镇退休干部李向前说:“在沙漠中种树,土比水贵,种树时撒在外面的土都舍不得浪费,付志周就用手小心地捧进树坑里。”
通过多年的摸索,付志周“前拉后堵,分片治理,先易后难”自主栽植防风固沙林的措施,已成为当地开展植树造林工作的宝贵经验。
种100万棵树
哈尔莫墩村已逐渐形成“乔、灌、草、点、带、片”的科学防沙体系。如今,一到周末,经常有人开车到哈尔莫敦镇放松休闲,在乡村绿野中享受闲暇时光。
“沙区造林周期长、投资大、难度高、反复多,靠自己单打独斗无法完成,大家都动起手来,才能形成合力,生态环境才能彻底改变。”付志周说。
近年来,在付志周的影响下,生态文明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绿色发展的路径也更清晰,当地群众植树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性空前高涨。一条34公里长的防风固沙绿色长廊已建成,有效阻止了流沙前移。
“治沙39年了,这是我们自己的家,也是我们子孙后代的家,这么多年的辛苦,值了。”付志周说。
树种活了,流沙制服了,付志周的决心更大了。去年,付志周平整了100亩沙漠,今年3月就拉土栽树,距离他种植100万棵树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付志周经常去林地查看树木长势。“以前的荒漠现在都成小树林了,用不了多久,这片小树林就变成小森林,那时哈尔莫敦镇美着嘞!”付志周看着远处那片绿,会心地笑了。
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
责任编辑:桑格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