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14日,付志周(中)在第七届自治区道德模范表彰大会上留影。安小峰摄
2月20日,78岁的付志周来到村头一片平整好的沙地,计算着需要多少土来压盖沙子,以便种树。
这块沙地是付志周去年冬季整理好的,等天暖和了他就开始拉土、栽树。“我今年78岁了,打算在有生之年种够100万棵树,只要有力气就会一直种下去。”今年2月14日荣获第七届自治区诚实守信模范荣誉称号的付志周说。
付志周是和静县哈尔莫墩镇哈尔莫墩村村民,从1983年至今,他已在沙漠里种了3000亩80万棵树,曾经的荒漠变良田,辣椒、玉米等农作物连年丰收。
过去的哈尔莫墩镇自然环境恶劣,镇子旁边就是一片半流动性沙漠。每年春季,处于风口的哈尔莫墩镇被漫天黄沙笼罩,农作物受到严重困扰。
吃尽了风沙之苦的付志周说,当时就下定决心栽树防风治沙。
此后每年春秋季,付志周夫妇带着家人,植树造林,与风沙较量。“那时候,每天早上将树苗和农具装上牛车,赶着牛拉到4公里外的绿化地,中午就在地里啃干粮,晚上回到家天都黑了。”付志周回忆说。
在沙漠种树很难,付志周积累了一套在沙漠里种树的经验。“村边的沙河里淤积着大量从上游冲刷下来的泥土,拉来覆盖在沙子上面,树好栽又保墒,树苗的成活率还高。”付志周说,现在再也不用牛拉车了,拉运树苗、平整沙地都是机械作业。
如今,80万棵树的防风林为付志周带来了600亩良田,有了不错的收入,实现了以林养林。“这些钱可以帮助我实现栽种百万棵树的计划。”付志周说。
现在,付志周不再是沙漠里植树的“孤胆英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在当地已经是一呼百应的事。
近年来,除了哈尔莫敦村的几十户村民,周边几个村的许多群众都主动加入到了治理流沙的队伍中,共治理了1.2万亩沙化地,绿化区植被覆盖率由最初的3%提高到70%,15万余亩耕地得到了保护。他与村民种植的树木形成一道34公里长的绿色长廊,保护着哈尔莫敦镇的农田、村庄。
经过多年实践,付志周“前拉后堵,分片治理,先易后难”自主栽植防风固沙林的措施,已经成为当地植树造林的宝贵经验。

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
责任编辑:桑格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