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台县:依托乡村科普馆 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添加新动力

发布时间:2023-11-08

近年来,轮台县科协充分发挥乡村科普馆在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中的桥梁纽带作用,依托乡村科普馆,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技科普志愿者,广泛开展以科技惠民、科学普及等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志愿服务。从制度规范化、阵地便民化、队伍专业化、活动多样化等四个方面入手,不断推动科普志愿服务扎根基层、贴近群众,扎扎实实、步步稳健,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添砖加瓦,为我县高质量发展输入源源不断的科技力量。

一、制度“定板”,高位激发主动作为

(一)搭建制度框架,做好志愿服务。认真组织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轮台县科普工作要点》《轮台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点》《关于轮台县常态化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方案的通知》等制度性文件,持续建立完善科普志愿者组织管理制度,搭建科普志愿活动服务平台,建立完善科普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从制度上先行启动、高位定板,为科普志愿服务搭建好制度框架。同时,出台《轮台县科技志愿服务嘉许激励办法》,嘉许激励措施的制度化、常态化,激发越来越多的志愿者自觉主动地投身到科普志愿服务中来。

(二)常态化免费开放科普馆,确保科普活动有序推进。严格按照“谁举办、谁负责”原则,制定下发《轮台县乡村科普馆运行实施方案》《乡村科普馆工作要点》,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对科普馆运行原则、运行范围、联动机制、开放时间、相关责任等作出明确要求,确保了乡村科普馆开放时间和科普宣传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到每个科普馆有1-2名专职讲解员,每周开放不少于5天,每周开展大型主题科普活动不少于1次,确保活动有序推进。

二、阵地“汇聚”,延伸学校科普触角

(一)坚持“馆校结合”带动青少年爱上科学。乡村科普馆作为我县唯一的专业科普场馆又必须发挥作用,让馆内的小型展览和新展品完美呈献给广大青少年。县科协给“馆校结合”赋予新的内涵,积极联系学校、幼儿园,请他们来馆内搞活动,主动走出去,带着展品去学校搞活动。今年年初,轮台小胡杨小记者站累计带领近300余名小记者到科普馆参观,科普馆常设展厅成为报社小记者主要活动场所之一,通过小记者的视角将科普馆参观体验表达出来,进而影响身边的同学走进科普馆,爱上科普馆。全县23所中小学及幼儿园累计2万余人次到馆内进行教学活动,对于相对偏远的学校,县科协还采取将部分可移动展品打包送进学校建立流动科技馆的方式,使科普馆成为的“第二课堂”,让孩子们乘着科技与艺术的双翼自由地飞翔,同时丰富科学知识,近距离了解科技魅力。

(二)坚持科普大篷车巡展让科学的阳光普照。“科普大篷车”是开展大众科普的有效工具,也是一个丰富的“流动科技馆”科普资源,更是将乡村科普馆科普资源向外展示的“大展柜”。由于我县一些偏远乡村学校的科普教学条件所限,孩子们接触到的科技知识较少,所以当“科普大篷车”以丰富多彩内容展示在孩子面前的时候,很多乡村的孩子面对这种多种媒体、机动灵活的活动方式,表现出他们的欣喜和求知欲,这也成为我们必须让科技馆“流动起来”的动力。从2015年“科普大篷车”这座“流动的科技馆”开始巡展之旅已有8年,除疫情期间外,每年保证巡展100天以上,7年累计接待观众近3万余人次,行程1万多公里,足迹遍布全县各所学校,使科学的阳光普照到每一个孩子。通过8年的工作,我们总结出:领导重视是顺利开展工作的基础,做好宣传是开展工作的重要环节,展品完好率是展览效果的重要保证。“小小讲解员”是创新,将“科普的受益者”变成“科普的传播者”,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增加学生的知识,而且还可以影响周围的学生,让他们从小树立学习的信心,养成自信心。

三、队伍“搭建”,形成立体服务格局

(一)专业科普队伍服务大众有“场所”。2022年3月,县科协正式成立轮台县科技与科普志愿服务队。该队伍结合本职工作,不断充实壮大,由最初的26人发展至1185人。依托乡村科普馆,志愿者们用其所长,尽其所能,针对群众的需求,在不同领域多层次、全方位开展科学技术、医疗技术、农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等专业方面的培训和讲座等志愿服务。目前,全县各乡镇科技与科普志愿服务队,陆续开展科普宣传、科普讲座、科技培训等宣讲服务活动达100余场次。

(二)乡土人才队伍服务三农有“场地”。扎实推进乡土实用人才培养开发计划,发掘、培养一批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具备创新富民本领的“土专家”“田秀才”,打造一批高质量乡土实用人才队伍,助推我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时,发动全县科技工作者、科普志愿者、农村科普带头人、技能能手、“土专家”等科技队伍,将相关的科技项目成果进行科普化展示,通过一村一品一特色的文化展示展陈,大力宣传轮台小白杏、草湖小山羊、拉帕“老汉瓜”等特色产业,在农村大力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大大提升了农民科学素质,为轮台县各族农牧民群众传播创新文化、普及科学知识提供了新阵地、为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智力支持。截至目前,依托乡村科普馆,组织全县100余名优秀乡土人才、科普带头人,开展各类科普宣传、农牧民技能展示活动30余场,受惠人群达2000余人。

四、活动“铺展”,打造多样科普渠道

近年来,轮台县科普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拓展乡村科普载体,在乡村科普馆持续开展“大手拉小手”“我和妈妈学科学”“科普大篷车进乡村”“科普研学走进科普馆”等系列科普活动。同时,把乡村科普馆作为科学家精神宣传、小小解说员培训、学生车模和航模等科技比赛中的主要场所。我县每年举行主题鲜明的“科技活动周”“科技下乡”等大型综合科普宣传活动。围绕“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等主题,举办科技应用展示和各类讲座。同时,围绕全国科普日主题活动,打造了“创新发展全民参与”“创新驱动发展”“崇尚科学 反对邪教”等系列特色科普活动。引导科技与科普志愿服务队积极参与全县食品安全宣传周、防灾减灾日、禁毒日、消防日、知识产权日、科技工作者日等专题科普活动的志愿服务。轮台县科技与科普志愿服务队于2023年共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70余场次,发放科普宣传资料8000余份,受益群众达5000余人。

五、弘扬传统文化,打通文化润疆的“最后一公里”

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作为科普教育的主要内容,认真组织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按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总体要求,利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二十四节气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深入乡村科普馆,开展形式多样、不同主题的文化科普宣传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们到乡村科普馆开展刺绣、铁艺、乐器制作等技艺展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让农民群众在参与中感受中华文化,体验科技的魅力,培育感恩意识。开通“轮台零距离”科普栏目,及时发布相关科普教育知识,为打造“互联网+科普”的科普新方式进行尝试。2021年建馆以来,共开展展现中华传统文化和轮台地方特色的文化科普活动70余场次,受益群众达8000余人。

六、崇尚科学,扎实推进去极端化宣传

全县13家乡村科普馆,加大去极端化宣传力度,在加强科学知识宣讲方面主要以“科学与认知、科学与生活、科学与生产”三方面为切入点,都融入科学普及“去极端化”的内容,通过多种科普形式和手段,让各族群众认同科学技术使我们生活更加幸福美好,认同科学技术使我们生产更加安全高效,认同科学技术使我们祖国更加繁荣昌盛;为了加强民族宗教法治宣传,推进去极端化、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各族群众抵御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的能力,结合农牧民群众和乡村中小学生升国旗、国家通用语言学习等时机,依托“科技之冬”大培训、农牧民夜校、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平台开展“去极端化”主题科普活动,提高了各族群众抵御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的能力,加强了对“去极端化”思想宣传教育的认知度;印发少数民族科普期刊《科学与生活》《知识就是力量》等杂志,在广大农牧民群众中营造浓厚的兴趣,并采用精准、有效、接地气、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各族群众中广泛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文化,揭露宗教极端主义的本质,助力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2023年共开展“崇尚科学 反对邪教”宣传活动15场次,全县11个乡镇和城镇社区管委会覆盖率达到100%,受益群众达3000余人。

下一步,轮台县将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依托乡村科普馆将文明实践与社会治理、长效管理、科普宣传相结合,持续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服务中心大局、服务社会民生,传递文明新风。

责任编辑:曹琳哲

轮台县科协 阿依古丽·热木图拉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