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4日,新疆新源县大豆科技小院的老师和学生倍受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大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精神的鼓舞,放弃“五一”长假,奋战在新源县广袤的大地上,种子包衣、机器调试、田间设计、试验记载、压膜、查看播种质量……技术活农活样样干,挥汗如雨。为了保障我国粮油安全、解决大豆玉米争地问题,按照中央粮油提升工程要求,他们家国情怀、勇于担当、“自讨苦吃”,努力尝试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克服困难、冒着严寒,在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书写着农业学子的奋斗篇章。

图1 老师和同学们在布置“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试验

图2 老师和同学们在查看“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试验播种质量

图3 5月4日-5日,天气情况恶劣,科技小院的师生“自找苦吃”,冒着雨雪,往返于相距40多公里的试验点,抢时播种,及时将小区实验布置完成。
新源县光热水土资源丰富、无工业污染、拥有那拉提旅游风景区,具有发展有机大豆产业的优势。为了解决大豆品种单一、病虫害绿色防控不科学、水肥管理不精准、产量和效益低、人才匮乏等问题,2022年,新疆农业科学院大豆小院团队在新疆科协、新源县科协领导下,联合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伊犁首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新源县农业农村局等单位成立了新源县大豆科技小院,探索出“政产学研”合作模式(新疆科协、新源县科协和新源县农业局科学决策、统筹协调,企业搭平台广泛参与,高校和科研单位联合技术指导、人才培养)。伊犁州科协秘书长王文胜,新源县科协主席高国昌高度重视,并于2023年5月6日来看望慰问大豆科技小院师生,高度肯定了科技小院是新时期科技兴农的一种新模式,希望大家总结经验、创新工作机制,构建富有特色与充满活力的平台,为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图4 伊犁州科协秘书长、新源县科协主席看望慰问大豆科技小院师生

图5 新源县领导和小院首席科学家高度重视、早计划、早行动

图6 专家也敢于“自找苦吃”,冒着大雨提前了解试验地情况
企业是科技小院的依托和载体,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工作、生活和物质保障,为成果转化提供了平台,科技小院为企业迎来了技术和人才,二者互惠互利、相辅相成。谈起科技小院,首建环保公司董事长乐开了花,高兴地说:“我们一直想发挥自己有机肥优势发展绿色农业,但不知如何下手,有了科技小院,我一下豁然开朗、找到了方向,他们给我带来了专家、技术、学生,感觉自己力量一下强大了,我要通过生产有机肥种有机大豆、加工有机豆制品,产品走出新疆、走向世界,让大豆成为新源县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

图7 伊犁首建环保公司董事长李华君与专家座谈时表示将大力支持科技小院建设
科技小院不仅是人才培养平台,还是新型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平台,新源大豆科技小院首席专家雷斌研究员要求师生们要充分发挥科技小院大舞台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辐射作用,从大豆辐射到玉米、小麦、旅游等产业,从小院所在地辐射到新源全县乃至伊犁河谷区域,从专业人才到复合型人才全面培养。

图8 首席专家雷斌研究员带领专家了解当地农业生产情况
“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是国家主推的先进技术,可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大豆目标,每亩可增收500元左右,大豆科技小院为我们成果的示范推广创造了很好条件,我们将长期支持,多派一些学生入驻小院。”正带领学生试验的四川农业大学王小春教授说道。

图9 王小春教授与专家们在科技小院进行播前准备工作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小院的回信后,研究生景琦、崔东阳、杜雨、范文峰表示非常激动,“应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我们一定要坚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图10 农大学生在布置大豆品种试验,期待为农民增收、大豆产业发展作贡献
大豆科技小院的核心要义是解决专家与农民、科研与生产、育人与用人零距离的问题,优化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在伊犁州、新源县科协高度重视下,全程组织、指导,做好宏观调控,通过伊犁首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提供食宿条件,与新疆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单位合作,将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大豆增密抗倒增产等技术应用到新源县等地,实现疆外带动疆内,将科技小院建成“科技兴农、成果转化、产业开发、科普教育、农民培训、人才培育”相结合的基地,培养一批专业人才,让更多科技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带动企业及当地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责任编辑:桑格林
新疆农科院龚静云、新源农技中心 吴伟、伊犁首建公司 穆波 联合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