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让农民种地从“凭经验”到“科技化”

发布时间:2022-04-28

眼下正值春耕春管时节,尉犁县百万亩棉花正在积极推广科技春耕,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传统农业中,通过智能、数字技术应用,从播种、施肥到采摘全部实现科技化、精准化作业,最终实现“智慧农业”。

在尉犁县3000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里,这里已经实现了网络全覆盖,农民通过在地里安装一个土壤传感器,就能实时监测土壤湿度、酸碱度、微量元素等,系统精准调节水肥比例,水分和养分经由管道输送到棉苗根部,让其“渴了就喝、饿了就吃”。

尉犁县棉花种植户艾海鹏说:“我们这个是科技智能施肥机,能够自动把液体肥从罐子里抽送到主管道里面,然后就能完成整个施肥过程,非常智能,可以远程操控。”

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是智慧农业下的重要产物,与传统的灌溉施肥不同,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采用高精度环境信息采集设备,远程自动控制灌溉设备以及视频监控设备、云平台,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自动化。它也可以通过电脑或者手机远程操作,定时定量输送到作物根系最集中的土壤区域,满足需求,从而减少因挥发、淋洗而造成的水肥浪费。

“我通过手机APP,就能远程控制电动阀,这个电动阀的出水口两侧都有压力计,我还能监控出口压力,这样,我就能保证在滴出苗水的时候,水是匀的,保证出苗率。”艾海鹏说道。

根据实际调查,使用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可以很大程度节约种植成本。尉犁县棉花种植户凌磊说:“我们可以远程操控、智能灌溉,一亩地可以节省200方水左右,这样算下来,我们每亩地可以节省100元左右。"

从2021年开始,尉犁县尉北管委会棉花种植户陈敏鸿也为自己的1500多亩棉花地引入了“黑科技”。他通过中国电信新疆公司的物联网技术,将物联网卡插在无人机、传感仪等设备中,让设备之间通过网络形成数据互联,通过设备和技术辅助,在打药、施肥以及测量风速、气温、湿度等方面对棉田进行实时监控。

陈敏鸿说:“今年采用的是‘干播湿出’播种模式,初步预算,每亩一年可以节省200多方水,差不多每亩地省100多元钱,效果比较明显。现在用上物联网技术后,自己在家里通过手机就可以遥控开水、用水,用水的时间都可以做到精准控制。”

尉犁县是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县,棉花种植采收机械化率达到了97%。农业科技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将现代化农机、农业技术、棉田管理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耕种、植保、浇水施肥、适时收获,擘画了一幅未来农业发展的蓝图。下一步,还将继续加快科技数字赋能现代农业发展,推动农业由“设施化”加速向“数字化”转变。

责任编辑:曹琳哲

尉犁县科协 汪志鹏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