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年如一日,栉风沐雨,扎根沃土,他在田间地头里忙碌;他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解农民之所难、帮农民之所需;他心系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一技之长守护着农民丰产丰收的希望,他就是精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推广研究员王大光。
“我是农家子弟,生长于农村,知道农民的艰苦,懂得农忙的不易。”王大光经常这样说。
扎根基层,愿作农民朋友的启蒙师
“地头上常见到他为我们解决问题,很感谢他为我们带来的技术和帮助,我相信今年一定会大丰收的。”阿合奇农场棉花种植户叶新华由衷地说道。
王大光采取巡回指导的方式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种植户,提供田间管理技术服务,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服务棉花种植面积较大的村队20个,技术带动种植大户12户,精准帮扶生活困难棉户64户,棉农年均增加收入1.3万元。
他还坚持培养培训农业实用人才,牵头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113期,培训乡土人才0.6万人次,扶持培养专业合作社5个,培育农村专业技术能手20人,培养青年专业技术骨干6人,建成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6个。
王大光用掌握的科技知识帮助许多农民叩开了致富的大门,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广泛认可。

深入一线,甘当农业技术的传播者
精河县北地东村村民王辛昕感慨地说:“春天,只用一台棉花播种机,在北斗卫星导航的精准定位下,完成铺设地膜、滴灌带和精量播种。夏天,田间管理使用上了智能灌溉系统。秋收时,一台彩棉机可以完成采收,王老师讲的技术让我们更轻松,成本更低。”
王大光热衷于推广棉花良种和应用农业新技术,为解决精河县棉花种植品种单一、抗虫害能力弱等问题,他在基层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先后参与引进新陆早系列等疆内外陆地棉优良品种50多个,引进推广新技术80多项,引进推广棉花重大生产技术12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规范12项,示范推广重大集成创新技术8项,主持或参与完成棉花品种、棉花栽培、病虫害防治等试验研究10项,研究和解决了10多个影响农业技术推广的技术难题和技术瓶颈。他还积极开展项目研究、试验示范、技术咨询等,推动棉花产业由“量变”转为“质变”。

敢于创新,勇当示范平台的创建者
为全面推广机采棉单一品种种植、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统防统治融合绿色防控技术,王大光探索出了“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深受科技人员和广大农民欢迎。
自精河县被命名为棉花全产业链典型县以来,需要在棉花产量和品质方面实现新突破,他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高品质、增加效益”的总体思路,带领团队实施“百亩攻关、千亩展示、万亩示范”推广模式,倾力打造机采棉绿色优质高效综合技术示范区,集成示范推广先进的生产品种,农民们亲切地称之为“田间课堂”“地头学校”。
2022年,精河县示范区棉花种植面积20.6万亩,当年平均亩产籽棉415.36公斤,比全县平均亩产籽棉增产30公斤,年增产籽棉618万吨,累计增加经济效益4635万元。
三十四年弹指一挥,王大光在田间地头、农家房屋里度过了无数个日夜,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他从未抱怨,反而乐在其中。他表示,责任越大,动力越大,在今后的时间里,要把研究经验和成果分享给更多的年轻人,让新一代的农人能够取得更多好成绩。
责任编辑:桑格林
精河县科协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