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集体成立了合作社,努力把葡萄产业打造成村民增收致富的‘金钱串’,让大家的日子越来越红火。”焉耆县北大渠乡北渠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兼穗源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罗江说,小葡萄将“串”起北渠村农民增收的大产业。
5月22日,村民正在村集体流转的100亩土地上拉线、扶桩、挖坑、种苗、培土、浇水,大家配合默契、有序合作,种下了一棵棵培植好的葡萄苗。这是北渠村热火朝天发展葡萄产业的一个缩影。
北渠村距离焉耆县城10公里,国道和省道穿村而过,交通便利。村里土地盐碱化严重,村民增收相对困难。巴州发改委驻村工作队在探索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新途径的过程中,发现这里年平均气温8.9℃,年日照3128.9小时,昼夜温差大,家家户户都有种植葡萄的经验,适合发展葡萄种植业。
2022年4月,以村党组织牵头的穗源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成立,利用河北援疆项目资金投入200万元,引进1.35万株“新郁”葡萄新品种,打造百亩生态葡萄园和北渠葡萄品牌,带动村民增收。
罗江说,“新郁”品种是由“里扎马特”和“红提”杂交而成,保留了“红提”的鲜艳、粒大、耐贮性强等特点,吸取了“里扎马特”的中熟和香味,单穗多在800克以上,颜色鲜艳亮丽,且皮薄肉脆口感好、汁多味甜产量高,鲜食品质上乘,填补了葡萄中晚熟的一个空白。
“由于采用了多年生和一年生苗木搭配种植的方法,生态葡萄园预计2023年秋季就能产生经济效益。”罗江说,初步测算,2023年预计实现产量40吨以上,2024年实现产量72吨。
通过逐年向村民推广同品种葡萄苗并引导种植,目前,全村所有农户庭院内均搭建了约0.2亩的葡萄架。“我在葡萄园打工每月能挣4000元,还用学来的技术科学种植自家的葡萄,又能增加一笔收入。”村民艾海提·阿不力孜说。
“我们计划再新增80亩土地种植葡萄,最终形成‘支部+基地+农户’的产业链,着力打造庭院经济,让小葡萄‘串’起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北渠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李冰对北渠村的发展充满信心。
责任编辑:曹琳哲
焉耆县科协 马青燕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