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朋友们好,欢迎来到西域硒都焉耆,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焉耆县五号渠乡查汗渠村科普馆。焉耆盆地作为全国第17大富硒地,拥有特色富硒土地资源81.09万亩,发现了辣椒、番茄、葡萄等11种农副产品属于天然绿色富硒农副产品。”这是1月29日,焉耆县在查汗渠村科普馆的直播解说词的开场。

通过在科普馆内参观学习,村民们了解到,五号渠乡头号渠村被中国地质学会认定为全国首批天然富硒土地,焉耆县成为全疆唯一入选的县市,目前,富硒产业崭露头角,已初步形成以富硒小麦为主导,整合多元化全域富硒农产品资源的发展模式,成为全疆富硒产业发展的领航标。
今天在查汗渠村科普馆开展系列培训活动。给广大农牧民朋友讲解设施农业种植技术,在我的右手边展示的是大棚智能温控系统,这也是大棚种植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我的左手边展示的是无土栽培和有土栽培相结合的立体种植模式。特别要说的是,我们查汗渠村有一个农民参加完我们的科技培训之后受到启发,探索了大棚养鱼与无土栽培相结合的生态循环种植新模式。现在在我们的科普大讲堂里,正在进行的是设施农业种植技术和牛羊育肥养殖技术的科技培训。在现场呢,我们也可以看到,农民群众参加培训的积极性非常高,可以通过我们科技专家的讲解和培训,掌握最新的科学种植和科学养殖的技术,真正做到依靠科学技术来实现勤劳致富。”通过讲解员的讲解,大家的脑子里注入了各种科技知识。

入冬以来,巴州科协充分利用冬闲时节,深入开展“科技之冬”“冬闲变冬忙”活动,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用“好”用“活”基层科普教育阵地,充分发挥全州117个乡村科普馆平台载体作用和延伸功能,持续开展“文化润疆乡约科普”为主题科普系列活动,持续推进乡村科普馆提升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服务能力,推进农村科普工作社会化、群众化、经常化,为提升农村公民科学素养奠定基础。

截止目前,全州各乡村科普馆开展党的政策宣讲、科技培训、科普宣传和科技服务等活动2660场次,受益群众、学生20余万人次,乡村科普馆已成为农村各族群众接受科学文化宣传、教育、服务、培训的重要阵地,已成为具有人气打卡点,成为农村各族群众学习科技知识、假期学生和“我和亲戚游家乡”活动的打卡地,深受各族群众和学生的欢迎和喜欢。
全州乡村科普馆还受到社会关注和好评。截至目前,在国家各媒体(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中国科技网、农民日报、网易、搜狐等)报道有关乡村科普馆开展科技培训、科普宣传和科技服务等活动信息26篇、自治区各媒体(新疆日报、天山网、新疆网、新疆新闻网等)10篇、自治州及各县市媒体103篇。
责任编辑:曹琳哲
巴州科协 朱秦淮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