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既要“顶天”也要“立地”。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从事农业工作10多年来,郭飞始终坚持科技为民,把智慧和汗水洒在大地上,为助力乡村振兴作出应有贡献。

郭飞(右一)检查冬麦越冬情况
郭飞,现为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正高级农艺师,自2010年从事农艺推广工作,踏上了农业科技推广的征程。他扎根于农业一线,凭借对农业科技的执着追求和不懈探索,在高产攻关、高产创建、农作物栽培重点推广项目的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作为一名新时代农业科技工作者,就是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与职责,把青春年华奉献给农业科技工作。”80后的郭飞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21年,郭飞在主持自治区级科技项目《小麦、玉米、棉花提质增效》项目中,积极开展各项指导服务工作,将项目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当中,加快成果转化,增产增收。

冬小麦总茎数调查
当年,塔城地区共建示范区3个,其中,棉花超宽膜3000亩示范区建设在沙湾市金沟河镇,春小麦窄行匀播1000亩示范区建设在额敏县玛热勒苏镇,玉米密植增穗1000亩示范区建设在托里县阿合里别斗乡。
期间,郭飞重点服务于托里县阿合里别斗乡玉米科技示范户向天波,以向天波玉米田为核心示范区,将玉米密植增穗技术模式辐射带动周边农户。
头顶烈日,手拿卷尺、计算器、笔记本,穿梭于玉米地里记录、取样、观察,再将数据反馈给向天波。
在玉米生长关键期,郭飞脚踏实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真正把科技送到农民手中。当年玉米密植增穗向天波示范区平均单产达1250公斤(14%水分含量),较当年全区玉米平均单产908公斤增产342公斤,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同时提升种植技术,在落实玉米密植增穗关键技术环节如干播湿出、中耕技术、水肥控杆技术等,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郭飞进行实地检查
塔城地区是农业大区,也是全疆的粮食基地,耕地总面积1057.80万亩,约占全疆耕地总面积的十分之一,其中每年小麦、玉米等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55万亩。
近年来,塔城地区积极适应现代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新要求、新变化,以绿色高产高效为主线,以创建农业“百、千、万”示范工程为抓手,推进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结合、行政科研结合、产学研农科教结合,科技赋能突破生产技术瓶颈,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开展科技培训
在2020年、2021年、2023年,郭飞实施《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内容主要包括村级服务站、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培训培育农技人员及示范主体等工作实施及督促指导。辅助全区建设36个村级服务站点、33个科技示范基地,主要包括小麦、玉米、中草药、棉花、蔬菜、红花、食葵等作物,覆盖面积6万余亩,涉及农户550户左右,主推技术到位率95%以上,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培育855个科技示范主体、发布主推技术26项、培训基层农技人员539人等。
“稼穑蓬勃,梦想熠熠”。郭飞自参加工作以来,曾获得多项农业农村部、自治区、地区奖项,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塔城地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32篇。
“每个项目的实施虽然异常辛苦,但看到一年一个变化就特别有成就感,更重要的是这种磨炼让自己的心态慢慢沉淀了下来,为潜心开展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郭飞表示,农业科研任重道远,作为一名基层科技工作者,将勇担使命,投身农业科技攻关,用实际行动谱写一名科技工作者的华美篇章。
责任编辑:桑格林
塔城地区科协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