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科技工作者风采┋投身棉种事业 实现人生梦想——记新疆国欣现代种业产业园负责人卢怀玉

发布时间:2023-06-01

5月,轮台县的棉田里,卢怀玉正在观察棉花的长势,看着棉花长势喜人,卢怀玉的心里充满了对丰收的憧憬。他这一生,与棉花、棉种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是做种业的。新品种对农业生产的贡献是最大的。一粒种子能改变世界。”他说。从棉农的儿子,到中国农业大学学生,再到棉农,卢怀玉注定与这片土地有割不断的情缘。

1994年,卢怀玉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出乎同学们的意料,他作出了一个“另类”的决定——回乡创业,到河北省河间国欣农研会工作。河间国欣农研会,由卢怀玉的父亲卢国欣联合12户棉农成立,经过10年发展虽小有名气,但在许多人眼里,认为很难有什么发展机会。这一年,国内棉铃虫大爆发,棉铃虫肆虐各大棉区,各类农药治虫效果不如人意,许多棉农因此放弃棉花种植,国欣农研会的种子销售一时陷入困境。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刚刚回家创业的卢怀玉却捕捉到了来自中国农科院的好消息:转基因抗虫棉技术研究已获突破!1995年,农研会4200户的会员近万亩棉田全部种上了抗虫棉。

在他的带领下,农研会开始拓荒天津农场、远征新疆戈壁。2000年,卢怀玉把农研会的“触角”伸向北京,以中国农科院生物研究所、棉花所和中国农业大学为依托,农研会在北京中关村成立了由农研会控股的国欣科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同时承担了国家“863计划”转基因抗虫棉项目。2002年,卢怀玉受中国农技协委托成立棉花种植专业委员会,会址就设在国欣农研会。此后,农研会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引进棉花新品系100多个,经过大面积繁育,平均每年向全国棉区输送换代优种近百万公斤。特别是中棉10的种植推广,结束了我国北纬38°以北不能种夏播棉的历史。目前,卢怀玉和他的团队培育出3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棉种。

对口援疆是国家战略,在河北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积极协调下,在州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国欣种业2022年投资3.36亿元,建设实施“巴州种业创新园”项目。目前已在巴州轮台县及周边开发自办棉花繁种农场60000余亩,在轮台工业区注册成立了新疆国欣种业有限公司,建成了新疆国欣现代种业产业园。项目达产运营后,每年可实现10000吨棉种销售,600万亩良种推广,销售玉米种子6000吨、小麦种子7000吨。企业实现盈利过亿元。以单产增10%,为棉农亩增收300元计,仅棉种推广一项就可每年实现社会效益18亿元。

虽然巴州种业在基地建设、推广规模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但也存在着科技研发能力不强、创新乏力;种业发展不均衡,以棉花种子企业为主,蔬菜、粮食作物等种子企业发展欠缺。无论棉花、蔬菜,还是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种子研究,内地科研单位都有着强大的研发创新能力。把内地的科研力量引入巴州,实现冀巴两地的优势互补,必将有效提升巴州种业的研发能力,助力种业振兴。2005年,他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农村科普工作先进个人标兵”,三次获得国务院“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7年荣膺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同年12月,被评为“科普中国,最美乡村科技致富带头人标兵”。

责任编辑:曹琳哲

巴州科协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