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科学探险协会举办百会万人下基层青少年科普活动

发布时间:2023-11-28

11月20-21日,新疆科学探险协会依托自治区科协重点资助项目,联合新疆地理学会在新疆墨玉县加汗巴格乡中学及中心小学举办主题为探秘远古新疆风貌,助力乡村文化自信——百会万人下基层青少年科普活动。活动采取科学报告、科学课程和现场参与的形式,利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相关科普科研资源,发挥协会和学会自身科普经验优势,面向青少年输送优质的科普教育课程,近500名师生参与活动并受益。

中国文化与中国地理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地理环境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中国的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对文化的多样性、连续性产生了影响。了解这些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中国文化的特点和发展历程”,在学校大讲堂中,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新疆地理学会副秘书长李生宇通过科学报告的阐述,向同学们栩栩如生地展示了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和地理科学知识的融合,通过李老师的讲述,让同学们更进一步了解了祖国的地理环境、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祖国的伟大和民族自豪感,从而培养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专家老师的讲课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祖国的地理环境、自然现象、气候气象以及世界版图等知识,理解了地理学科是综合性科学,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国家的发展进程,让我们为我们的祖国充满了骄傲和自豪”,初中部同学发表感言道。

“学习中国文化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好的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品格,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地理学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对地理学科的学习,青少年能够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李生宇表示。

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新疆自然博物馆副馆长、新疆科学探险协会理事长王虎纹与新疆自然博物馆科普工作人员于源博做《漫游恐龙的故乡》、《远古的宝藏-化石》等系列科普课程,围绕“侏罗纪时代的恐龙”开展实践,带领学生重返恐龙时代,跟随“古生物科学家”的脚步,重新从化石中发现、研究、复原恐龙,深入探索新疆恐龙的“前世今生”。科学课题上,同学们兴致勃勃,不仅听到了一场有趣而生动的科学课程演示,也通过团队协作动手实践了恐龙骨骼搭建、体会行走动力平衡的原理,通过模拟古生物学家的工作过程,更深入地了解恐龙及其时代的特点,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学习古生物学的探究方法。

“‘侏罗纪时代的恐龙’实践活动是一项非常有意义且富有挑战性的活动,通过模拟古生物学家的工作过程,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恐龙及其时代的特点,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希望这个想法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关注,让更多的学生受益”,王虎纹理事长表示。

“生动有趣的‘侏罗纪时代的恐龙’科学课堂,让我们看到了模拟恐龙的生活环境,我们了解到恐龙是群居动物,它们喜欢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生活。通过实践活动,我们了解到恐龙的骨骼结构与现代动物的骨骼结构有所不同。恐龙的骨骼更加粗壮,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和重量,这样生动有趣的活动,能参加上,真的很开心”,加汗巴格乡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围着老师们久久不愿离开。

加汗巴格乡党委副书记闫靖昇,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访惠聚”驻村工作组第一书记刘非对此次活动寄予了肯定和期望,希望今后能多次举办科普下基层活动,扩展孩子们的科学视野和新世界,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丰富教师们的科学知识,让孩子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新技术和新思想,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

百会万人下基层青少年科普活动由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驻村工作组和新疆墨玉县加汗巴格乡中学及中心小学协作完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学会办,新疆自然博物馆相关人员参与了此项活动。

供稿:新疆科学探险协会

责任编辑:刘旭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