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微生物学会联合开展中国农民丰收节“种质资源科普开放日”全国科普月活动

发布时间:2025-09-24

9月2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微生物学会联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学会、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多家研究所、国家肥料微生物种质资源库(新疆)和自治区相关科研平台等单位,举办了以“保护种质资源多样性 享美好生活”为主题的微生物种质资源科普开放日活动,相关社区群众和大中小学师生等约100人参加。

搭建认知之桥,探秘看不见的微生物世界。活动中,微生物所科研人员凭借生动多样的多媒体课件,以丰富的图像、动画和贴近生活的案例,引领同学们一步步走进微生物的多样天地。科研人员首先展示了显微镜下形态各异、结构精巧的微生物影像,令原本肉眼下看不见的生命变得鲜活可触。随后,科研人员系统讲解微生物在自然生态系统和日常生活中的多重角色——从化身“美食工程师”参与酸奶与面包的发酵,到作为农业生产的“绿色助手”提高作物产量,同时也详细介绍了部分病原微生物及其预防知识,引导同学们逐渐建立健康生活的意识。最后,通过展示科研人员收集微生物种质资源的过程,介绍保藏的重要成果,阐述了种质资源保护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深远意义。科研人员讲解层层递进、生动有序,不仅将深奥的科学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语言,更不断关联实际生活,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种下科学探索的种子,在同学们脑海中构建起一个完整而清晰的微生物认知框架。

实地参观实验室,解锁微生物的奥秘与潜能。科普讲座结束后,在科研人员和志愿者的引导下,大家有序进入实验室开展观察与实验操作活动。大家首先通过显微镜,亲眼观察到放大数十甚至上万倍的细菌、酵母、霉菌等微生物的鲜活形态。它们不再是书本中模糊的图像,而是在镜头下清晰可见、形态各异的生命体。参加活动的同学们纷纷凑近屏幕,发出阵阵惊叹:“这片菌丝好漂亮,像冰晶一样!”也有同学好奇地提问:“为什么观察酵母还需要染色?”科研人员解释道:“染色是为了区分细胞的活性,染上蓝色的细胞通常是失去活性的细胞,活细胞则不易着色,这样我们就能直观判断它们的生命状态。”

随后,科研人员重点演示了微生物种质资源挖掘核心环节——如何从土壤、水体等自然样本中分离、纯化并最终获得具有研究价值的单一微生物菌株。科研人员讲解道:“只有获得有效菌株,才能精准解析其代谢特性,进而挖掘微生物在环境修复、农业增产或药物研发等领域的应用潜力。”在展示台前,仔细观察不同颜色和形态的菌株样本,不时发出阵阵好奇的议论:“这个真菌边缘真的是毛茸茸的!”“原来微生物也会有很多颜色!”一位同学好奇地问“这些不一样颜色的菌落,是不是就代表不同的微生物种类呢?”科研人员赞许地点了点头,随即拿起一个培养皿,借助实物示例向大家解释菌落形态、颜色、质地等特征如何帮助研究人员进行初步的分类和鉴别。同学们听得入神,不时有人凑近观察,同时也惊叹微生物的奇妙。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们在互动中不仅加深了对微生物知识的理解,也切实感受到了科学实验的魅力。

说明: C:\Users\Administrator\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m0jjmz0u7ix422\FileStorage\Temp\8ed8821ae3f68ef323bc7f104ac16e3.jpg说明: C:\Users\Administrator\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m0jjmz0u7ix422\FileStorage\Temp\58ff20268d2318ff749b51f6df2e73a.jpg

说明: 876f439e2eb8899d1f1f165a99ea26c2

实践观察和操作,化身小小微生物学家。走进智能温室,同学们仿佛置身“微生物魔法秀场”,一排排不同的作物在这里接受着考察,标签上写着各种实验处理。在番茄实验架下,大家可以明显看出未施菌剂的番茄植株瘦小、叶色浅黄,而接种了促生菌剂的番茄枝壮叶绿,株高已超出对照10余厘米。科研人员介绍道:“这就是微生物在作物根际发挥作用,能促进植物吸收土壤矿物营养,而且还可以阻止病原入侵”。同时,科研人员也向同学们介绍了单位研发的耐盐促生菌剂、生防菌剂等微生物菌剂(肥)的实验内容和作用机制,大家纷纷感叹:“原来微生物是农业的好帮手”。随后,同学们参与了“手上微世界”趣味活动,实验通过科学对比的方式,生动揭示出手部清洁前后微生物群落种类的显著差异,并直观地看到洗手的重要性,在同学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微生物的奇妙世界。

本次活动以微生物种质为桥梁,将农业丰收与微生物种质资源保护理念深度融合,揭示了微小生命支撑“大农业”、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价值,有效引导了青少年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粮食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激发了青少年对种质资源保护的热情。

责任编辑:桑格林

新疆微生物学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