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基层农技骨干“走进河南”培训:以协同服务激活农业发展动能

发布时间:2025-08-07

7月27日至8月2日,由新疆农业质量协会组织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班”在河南新乡举办。来自全疆各地州的116名农技骨干齐聚一堂,聚焦“协同服务”核心主题,通过理论学习与实地实训,破解新疆农技推广中的“技术孤岛”“服务断层”难题,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探寻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理论教学:解锁协同服务的“河南密码”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原研究中心副主任涂洪涛研究员详解“院地协同‘三位一体’农技推广新模式”:通过“国家级科研团队+省级区域专家+市县技术骨干+示范主体”的层级联动,在河南18个地市布设53个核心示范基地,集成推广密植滴灌、绿色防控等11项关键技术,带动小麦、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20%以上。该模式以“需求精准对接—技术集成示范—全链条培训”为核心,已培育出“中麦578”等8个小麦新品种和11个玉米良种,“田间课堂+线上直播”的培训形式累计覆盖6400余人次,为跨区域科技协同提供了成熟范式。

新疆农业质量协会秘书长、高级农艺师赵楠在解读“2025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时重点说:新疆要立足棉花、林果、枸杞、甘草等特色产业,借鉴河南“协同服务”经验,构建“政府引导+科研支撑+企业联动+农户参与”的本土化体系。通过建设科技示范基地、培育“土专家”“田秀才”、推行“一县一团”技术包联等模式,打破技术推广壁垒和“最后一公里”梗阻,让公益性服务与市场化服务“两翼齐飞”,真正激活基层农技推广效能,推动新疆农业高质量发展。

粮食单产提升的实战路径

新乡市种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推广研究员张东升以“水肥一体化与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为主题,系统分享了河南小麦、玉米单产突破的技术逻辑:从品种优选(如强筋小麦“新麦26”、耐密玉米“MY73”)、精细整地(深耕25厘米以上+耙实保墒)、配方施肥(前氮后移+叶面补肥),到全流程管理(适期播种、“一喷三防”、适时晚收),形成“九到位”技术规范。通过水肥一体化技术可节水30%、省肥50%,结合北斗导航播种、无人机植保等智慧手段,能实现亩均增产15%以上,为新疆粮食与特色作物规模化种植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模板。

1.中原中心、中原农谷展厅、中国农科院基地及新乡精神展馆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原研究中心与中原农谷聚焦种业创新与智慧农业现场,新疆部分市县与中原中心、中原农谷就科研基地设立、特色产品品种选育等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计划依托其技术优势提升新疆本地产品的品质与产量。中原农谷通过“育种团队+种业公司+基地”的链条,让3个强筋小麦品种带动黄淮海20万亩麦田增收,诠释了产学研推用协同的力量。

新乡精神展馆复原自1958年专家楼的展馆,用400余件实物与图片,讲述了老一辈农科人扎根乡村的故事,让学员们深切体会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农艺精神。

2.新乡市雨轩清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作为全省唯一“羊屠宰标准化示范厂”,其国内顶尖的屠宰分割速冻生产线实现全流程智能化,年屠宰肉羊占河南规模以上企业的85%,并为永辉、锅圈食汇等提供原料,展现了“养殖+加工+冷链”的全产业链协同。

3.原阳县水牛稻田园综合体

合作社流转2.2万亩土地,上联30家餐饮企业订单,下联千余农户种植,嵌入文旅项目后,“稻蟹共生”模式亩产值达1.4万元,让学员们看到“种植+加工+文旅”的三产融合潜力。

4.九多肉多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依托自动化酱卤生产线与SAP、MES系统,实现从原料到销售的全数字化管理,产品覆盖8省,其“集中加工+冷链配送+加盟连锁”模式,成为农产品加工领域协同创新的典范。

5.封丘县民生金银花高效生态智慧产业园

500亩基地依托传感器与智慧平台实现全自动管理,区块链溯源让优质品率达92%,3名管理员即可完成日常运维,为新疆特色作物标准化种植树立了“数字协同”样板。

6.辉县市共城种植专业合作社及草木堂公司

作为省级示范合作社,其流转4000亩荒山种植连翘、黄芩等药材,年加工能力超5000吨,与以岭药业等10余家药企建立稳固合作。现场,多家药材企业表达了与新疆加强合作的意愿,希望围绕新疆特色药材(板蓝根、甘草、黄芪,其中前三种为新疆本地品种)的种植、加工、销售及研发开展全链条合作。现场交流中,草木堂公司提出1000吨板蓝根采购需求,新疆且末县、策勒县当即与其达成供应协议。其他市县代表也积极交换联系方式,计划在药材种植技术、销售等方面开展合作,让新疆药材通过河南的产业链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7.新乡县七里营镇永昌家庭农场

永昌农场2000年由马有永流转七里营镇中曹村160亩土地起步,现跨新乡四县市流转土地8848亩,主种强筋小麦、玉米、大豆。在马有永带领下,以优质强筋小麦种植增收模式,带动种粮大户与周边农户共富,为国家粮食安全助力,诠释家庭农场“科企联动型协同”。

8.新乡县心连心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流转5000亩土地打造“三新”示范园区,与中国农大等合作试验新型肥料与技术,探索“政府+科研+企业”模式,计划建成集生产、观光、科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标杆。


总结收获,共启新程

此次培训,学员们感悟良多,大家一致表示:河南协同服务采用“院地协同、三位一体”模式,通过成立技术指导组等方式调动各方积极性,有效解决生产技术问题,助力农业增效的模式做法,非常值得学习借鉴,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启迪了思路。

学员心声:协同理念激发实干动力

培训期间,巴州农业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杨晓东表示:新疆农业质量协会组织的这次培训,精准对接了基层农技推广的实际需求,河南的“协同服务”模式为我们破解产业瓶颈提供了清晰路径,尤其是科研与产业的深度联动,值得在巴州的棉花、林果产业中复制推广。阿合奇县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局长阿斯力别克·亚力坤也谈到:阿合奇沙棘特色作物是突破口,河南之行的协同模式让我深受启发:沙棘耐旱抗寒,既是生态屏障也是“铁杆庄稼”,却面临品种杂、产业链短等问题,学全链条协同搞精深加工,仿药材合作社模式,统标准、联企业,打破“小而散”瓶颈,让沙棘成富民果,走出特色发展路。

让协同之花绽放在天山南北

正如新疆农业质量协会秘书长赵楠在总结时所言:“河南经验的核心,是用协同打破技术应用的壁垒。”这场跨越千里的学习,不仅带回了可复制的基层农技推广协同服务模式,更播下了合作的种子。相信在天山南北的田野上,这些种子将生根发芽,结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果实。

责任编辑:苏比努尔·吐尔地

新疆农业质量协会 王倩倩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