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由自治区科协主办的第九期“新疆科技讲堂”在自治区科协会堂举办。本期讲堂特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草体系岗位专家曹晓风,围绕“耐盐碱豆科饲草与盐碱地改良”主题,为自治区各委、办、厅、局、人民团体及科研院所的70余名领导干部和技术骨干,带来了一场内容丰富、见解深刻的专题报告。

曹晓风院士长期从事植物表观遗传学和作物温度应答机理研究,近年来致力于优质牧草选育和盐碱地改良利用研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北京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荣誉,是我国草牧业与盐碱地综合利用研究的领军人物。
曹晓风院士从国家粮食安全与饲料粮风险切入,深入分析了我国盐碱地资源的现状与挑战。她指出,新疆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盐碱化耕地面积达296.13万公顷,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42%,南疆地区73%的耕地存在不同程度的盐渍化,盐碱地改良与饲草产业发展迫在眉睫。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肉蛋奶需求持续增长,饲草供给短缺已成为制约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她强调,发展耐盐碱饲草产业不仅是改良盐碱地、提升土地生产力的有效手段,更是解决饲料粮安全的重要途径。
曹晓风院士以耐盐碱豆科饲草田菁和禾本科牧草羊草为例,详细介绍了其团队在基础研究与实践应用中的创新成果。她通过大量实验数据和实地案例,展示了田菁在盐碱地改良、土壤修复及饲草生产中的显著效果,并提出了“植物先行、改土为基、微生物调控”的改良理念。她还分享了团队在新疆南疆地区的试验成果,通过良种选育、覆膜滴灌、种子包衣等技术,成功实现了田菁在重度盐碱地的种植与推广,为新疆饲草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与会学员就盐碱地改良技术、饲草种植推广等问题与曹晓风院士进行了深入交流。曹院士结合新疆实际,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并强调科技援疆与多方合作的重要性,为新疆盐碱地改良与饲草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期讲堂内容翔实、实用性强,获得参会人员一致好评。曹晓风院士通过专业解读,不仅使新疆各级领导干部系统把握了我国草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深入理解了耐盐碱豆科饲草在盐碱地改良中的重要作用,更为推动新疆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和实施路径。
责任编辑:苏比努尔·吐尔地
科普活动中心 夏小维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