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由新疆科协、新疆文联联合主办,新疆科普杂志社、科普作家协会承办的科普微电影创作学术论坛通过线上举办,这也是2022年全国科普日新疆系列活动之一。论坛邀请了上海、新疆等地的资深专家、学者,针对科普微电影创作研究进行理论研究、探讨,并为新疆科普微电影的创作建言献策。近年来,新疆科普微电影发展迅速,多部作品获得国内外大奖,有力促进了公众科学素质提升。

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当天的论坛活动在新疆科技馆设置主会场,并在喀什、克拉玛依等地设置分会场,邀请社会各界文艺爱好者通过线上共同观摩学习。
当天的科普微电影论坛中,共有7名专家、学者进行发言。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李建强长期从事高教改革和影视文化研究,他认为,科普微电影的内在要求仍然是“电影”和“艺术”,创作和鉴赏微电影,可以用“微”、“反”、“巧”、“活”、“藏”五字诀来表达,才能更好地把握它的精髓和魅力。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刘海波认为,流媒体时代的科普短视频的共同特性是科学性、普及性和趣味性。其中故事化是实现趣味性的重要方法。
新疆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吴玉霞,在论述新疆科普微电影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新疆科普微电影创作的艺术成就。
近年来,《大风车》《大篷车》《我有五双眼》《远山的歌唱》等新疆科普微电影通过将科学知识普及与艺术化的表达方式相结合,使得科学知识普及从“灌输”转化为“启示”,多部作品获得国内外大奖。(记者梁乐)
来源:掌上乌鲁木齐/乌鲁木齐晚报
责任编辑:桑格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