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18日,新疆科普杂志社联合新疆科普作家协会,以“喜迎二十大,科普向未来,加快打造科普升级版”为主题,以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激发科学梦想和科学志向,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提升为主旨,充分发挥杂志社及作协科普资源优势,举办了2022年全国科普日新疆系列活动暨“科普作品发布仪式”“科普微电影创作论坛”。

此次科普作品发布仪式共推介由新疆科技出版社、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的科普图书、科普期刊100余种,内容涵盖地理、医学、科技、人文、教育等多个领域。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新疆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刘瑛携新作《聆听荒野——荒漠中的生命之美》在活动中作讲话,她表示,作协将在全疆开展“科普科幻之星培训计划”,通过创作工作坊、沙龙、讲座等培训形式,为新疆打造出一批合格的科普作家队伍,同时邀请国内知名科幻作家来新疆开笔会,力争打造出一系列以新疆独特物种或地形地貌为背景的科幻作品,填补新疆科幻领域的空白。

科普微电影创作论坛以网络云论坛的形式邀请7位国内资深专家、学者,针对科普微电影创作进行理论研究、探讨,活动在乌鲁木齐市设主会场,在克拉玛依、喀什、莎车等地设分会场。自治区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姑丽娜尔·吾布力,自治区文联党组成员、秘书长熊红久出席论坛并致辞。

“科普微电影作为科普教育领域的一种传播方式,用电影手法的艺术形式承载科普知识,担负着传播科普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的特殊使命,广受观众喜爱,是科普大军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姑丽娜尔·吾布力如是说。熊红久对科普微电影的发展寄予了深切期望,希望科普微电影关注科学、尊重科学、崇尚科学,创造出更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建强作为开场嘉宾首先向观众阐述了微电影的特征,并从“微”“反”“巧”“活”“藏”6个方面揭示了微电影的艺术奥秘;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海波提出,随着媒体形势的变化,科普工作已进入5G时代,在流媒体的作用下,科普工作的影响力实现了数量级的提升;资深媒体人,河北东方学院教授程昆指出目前科普微电影在内容方面存在“科学性游离于艺术性之外”“艺术性表达处理相对简单”“内容话题不足,传播力受限”等问题,为科普微电影的内容创新指点迷津;新疆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吴玉霞,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晁正蓉,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员陈曼青等专家学者对新疆科协出品的《我有五双眼睛》《远山的歌唱》等科普微电影的艺术特色进行了深度剖析,对新疆科普微电影的发展作出了高度评价;同济大学电影研究所所长、编剧、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晓林以“科普电影的叙事困境及疏解”为题作总结讲话。

新疆科普杂志社和新疆科普作家协会将深入贯彻自治区科协第九次代表大会精神,贯彻落实马兴瑞书记在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图书、音视频等各类科普资源的开发,不断探索科学与文艺完美融合的创作技巧,指导科普作家、科普影视创作者就进一步讲好科学故事、弘扬科学精神开展积极创作,为繁荣我国科普创作事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责任编辑:桑格林 审核:赵卫军
科普杂志社 杨颖容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