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民丰县安迪尔乡在自治区科协的扶持下,选取农户建立了“甜瓜科技小院”,进一步促进辖区农业发展。为实现作物优质高产、资源高效、环境保护为目标,依托科研人员长期扎根农业生产一线,以“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和零费用”方式服务农户,引导农民进行高效绿色生产,促进作物增产、资源增效、农民增收和生态环境保护,并逐步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和农业经营体制变革,探索现代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将小院建在村中,以便与农民密切联系。在生产实践中,农民一般很难找到专业科技人员,科研人员与农民之间的直接交流较少,不了解农民需求,导致科研成果停留在试验田,难以真正满足农民需求,其成果应用往往因此而被“打折扣”。安迪尔乡“甜瓜科技小院”则建在村中,出门就是农村和农田,小院位置选择在农户家中,确保了它既为科研人员长期驻扎农业生产一线、第一时间了解农民需求提供了工作保障,又为农民获取农业知识、信息与技术提供了便利平台,同时还可以借助小院举办各类活动,增进与农民感情,有助于科研人员与农业生产者的“零距离”沟通。

以农民需求为牵引,进行针对性的科技创新与服务。以需求为导向是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够被农民采纳、应用的前提。现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与农业生产一线的科技需求相脱节。安迪尔乡“甜瓜科技小院”的科研人员依托“小院”长期扎根农业生产一线,遵循“现实需求—理论研究—技术研发—现实应用”的路径,针对农民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针对性地科技创新与服务,实现科研与生产“零距离”,因而受到当地老百姓的高度认可。
吸引农民开展参与式创新。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与服务是提高农业科技成果利用率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原因在于农民的生产习惯、风险承受能力、选择偏好等是影响科技成果最终能否被采用的决定因素。涉农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与科技服务供给活动一般由该类主体单独进行,很少吸纳农民一起参与到实际的创新活动中,因此出现所提供的科技成果与服务“水土不服”的情况。而安迪尔乡“甜瓜科技小院”的科研人员与农民反复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带领农民一起实施,使农民对科研有了直观的了解,并建立了对技术方案的信任。这种参与式的技术创新,形成了适应当地生产特点、农民需求的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有效解决了科技人员与农民分离的问题。

建立多层级的系统培训服务体系。农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增强其采用科技成果的意识和积极性,提高科技成果应用的效果。因此,农民培训是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必要手段。安迪尔乡“甜瓜科技小院”突破了高校农业科技“重科研、轻应用”的做法,在进行科技创新的同时,还针对不同主体开展灵活多样的针对性培训,构建了“乡、村、户”一体的培训网络。在乡镇,面向乡镇技术骨干和村干部开展“科技大讲堂”活动,促进乡镇技术员与师生相互交流和学习;在村域,综合开展冬季农闲时间培训、常规培训,利用科技长廊、科技胡同开展自学培训,利用科技小车、科技广播进行流动培训;面对农户,利用田间学校进行展示、培训,并招收学员对其进行系统培训,提高了学员的科技素质,发挥了其在科技推广中的先锋作用。
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增强农户对科技小院的信任和支持。农户与科技人员之间的良好互动可以增强农户对科技人员的信任,从而促进农户对科技成果的采纳。这种互动的产生,既可以源于涉农活动,又可以源于其他非农活动。安迪尔乡“甜瓜科技小院”的科研人员利用驻村优势,组织、参与了当地多项文化活动、节日活动等,如组建舞蹈队、开办农牧民夜校、开展厨艺大赛、举办“六一”联欢会和中秋联谊会以及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等,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了“尊老爱幼”村风的形成,也推动了当地“美丽乡村”建设。通过举办这些非农活动,提高了农户的沟通与表达能力,增进了科研人员与农户之间的感情,为二者间的沟通与参与式创新奠定了良好基础。
责任编辑:桑格林 审核:赵卫军
民丰县科协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