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网站 >> 科学家随笔 >> 正文
邓铭江院士:屯河院子(4):物华天宝 筑梦山河 ——在新疆自然资源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22-12-28

艰难竭蹶的 2022 年马上就要过去了。在这辞旧迎新的时间节点,欣逢新疆自然资源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我谨代表自治区科协表示热烈地祝贺。

同时,我个人作为这个学术团体的一员,十分乐于和大家一起探讨学术和学会发展问题。今天,借此机会将个人的三点思考分享给大家,期望引发思考和讨论。

一、从自然地理视角认知新疆的自然资源

新疆自然资源学会依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有着雄厚的科技和人才力量,是新疆 106 个学会组织中的“实力派”。

自然资源是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近五年,我在提出并专注研究西北“水三线”问题的同时,阅读了一些地理学方面的资料和书籍,极大地开阔了我的眼界和思维。

政治地理和地缘政治学的诞生和发展,虽然只有不过 130 多年的时间,但其却对国际关系、国际形势及国际问题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和“生存空间”理论、马汉的海权论、麦金德的“心脏地带”与陆权论、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学说、布热津斯基的“大棋局”战略、基辛格的“均势”战略思想等。但让我们遗憾的是,这一百多年里,中国没有出现一位具有全球视野、世界格局的地理学大家。

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进入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开启了最具中国特色政治地理和地缘政治学“创学立派”的新纪元,这是中国敞开胸怀拥抱世界的两条臂膀,也为我们拓展西北“水三线”空间格局、构建欧亚大陆经济走廊、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理论,开辟了新路径。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其政治地位、经济力量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大,如果仅有对世界政治地理的一般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应当系统学习其战略思维、深刻领悟其思想精髓、灵活应用其理论方法,在未来全球变化格局中谋篇布局,行稳致远,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创立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

“地理”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传统意义上的地理学,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的学问,是一门研究人类环境、人地关系和空间相互作用的科学。随着人类社会和学科的发展,又逐渐分解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地理信息等大的枝杈,以及资源地理学、经济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等小的分支。最终演变成为一门跨越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的综合性学科。

我们知道,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牵扯到诸多要素,所谓要素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资源,不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社会资源,都维系着整个地球的运转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那么我们怎样从地理学角度去认知资源?我认为,要从自然地理学角度,探寻资源的存在与存量;从经济地理学角度,展开资源的利用与效益;从政治地理学角度,进行资源的分配与筹划。我们需要在地理学框架下,实现资源利用配置的最优化。

尤其是在新疆,我们的视野,应透过自然地理,认识边疆的自然资源。新疆的三大山系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都是延绵数千公里、跨国界的大山系,横贯亚洲腹地,联通中亚、南亚,这也使得新疆与中亚等地的各类资源不论是水资源、矿产资源还是生物资源,都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所以我们的研究视角就不能仅局限于新疆,局限于研究某个要素或某类资源,而是要站在地理学全域视角,对要素或资源进行有效组合,让它们创造出更高效的价值。

二、从地理学视角看新疆的资源禀赋和战略布局

从地理学角度看,新疆不仅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还具有很强的地缘优势。这里是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这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也是古代世界四大文明交互融合的重要平台。很显然,自然地理于他是命运使然,政治地理对他影响深厚,经济地理使他跃上舞台,而这一切,无不是各类资源综合作用的结果。

研究新疆的自然资源学科,就要对新疆的地缘特征和各类资源禀赋有一个比较具象的认知。三山两盆的地貌、多国接壤的地缘、矿产丰饶的地质为新疆的资源禀赋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家关于新疆资源的顶层设计,就是要支持新疆建设国家大型油气生产加工和储备基地、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基地、大型风电基地、国家能源资源陆上大通道,简称“三基地一通道”。同时围绕新疆资源禀赋,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油气生产加工、煤炭煤电煤化工、绿色矿业、粮油、棉花和纺织服装、绿色有机果蔬、优质畜产品、新能源新材料等八大产业集群。这意味着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就是要围绕资源做文章。而有一种资源,是悄无声息地贯穿于所有产业集群之中,它就是水资源。

新疆国土面积占全国 17%,而水资源却仅占 3%,是欧亚大陆最干旱的地区。加上入境水量,水资源总水量为 936 亿 m3。扣除流出境外和无法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以利用的水资源只有673 亿 m3。却承养了 2500 万人口,灌溉了 1.2 亿亩的绿洲农田林草。水资源短缺、水开发过度、水效率低下,是我们面临最严峻的三大水问题。水的问题解决不好,新疆高质量发展、其他资源高效利用就难以持续。

在我四十年的“涉水”生涯中,我反复思考一个问题,自己能否为后人留下一笔超越物质的财富,它不局限于一个工程、一条引渠,而是一个深入人心的理论体系,这就是我和团队提出西北“水三线”建设战略构想的初衷。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南阳“5·14”讲话明确要求:加快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体系,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国家水利部和发改委已启动《中国水网规划》。今年 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要求全国各省区开展区域水网规划编制。

目前,南水北调东、中线已建成通水多年,“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国家水网格局初步形成,就差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这一笔。但原规划的西线调水工程,没有考虑西延到河西走廊、西延到新疆。我们认为:不考虑西线-西延的国家水网,不能称其为“中华大水网”。将西北水网-疆域水网,统一纳入国家大水网规划布局,是当前西北水前沿关注的重大命题。

建设南水北调西线-西延工程,以水资源梯度配置为先导,跨越“胡焕庸线”拓展国土发展空间,跨越“阳关线”振兴河西生态经济走廊,跨越“奇策线”增强新疆水资源及环境承载能力,繁荣丝路经济文化,保障国土安全,为打造西北地区新的增长极提供水资源支撑,这正是我和团队“筑梦山河”的愿景。

这个“愿景”也许只是一个“引子”、一个发端,我期望新疆自然资源学会有更多的团队,紧密围绕新疆未来的发展,在更多的资源科学领域展开创新研究,形成更多战略构想并付诸于实践,实现学业、事业、产业的全面发展。

三、从自然资源的视角关注新疆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科技、人才、创新”三位第一是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技强国,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今年以来,自治区党委提出:要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兴疆战略和人才强区战略,推动新疆科技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对于我们广大科技工作者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

马兴瑞书记在光明日报发表的署名文章提出:要围绕干旱区资源利用、荒漠化防治、种质创新等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推动棉花、风力发电等领域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性需求;要加快纺织服装、光伏硅基等重点产业基础软硬件、零部件和装备等关键技术攻关;要加强基础研究,在农业科学、医学科学、地球物理学等领域产出更多原创性成果;要着力推动社会安全、乡村振兴、疫情防控、医疗卫生、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等重点领域科研攻关和关键技术研发应用;重点在现代农业发展、卫星资源应用、棉花产业、新材料、新能源、数字经济、水资源高效利用、生物医学、科普“去极端化”等 13 个方面开展战略研究,形成一批标志性决策咨询成果,服务新疆的创新发展。

马书记对加快推进新疆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为我们明确了工作方向和重点。特别是对于资源科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来说,更需要深度思考“如何结合学科特点,致力于基础研究,践行于科技创新,助力于产业开拓,提升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我希望自然资源学会的科技工作者,跳出资源看资源,从一个大的框架体系中去认知资源,了解规律,从更高层次、更广的视角去探索资源科学能为国家的“三基地一通道”建设,为新疆“八大产业集群”做出什么贡献。也希望学会多组织区内外专家开展高水平的战略咨询研究,梳理问题根源,探索解决方法,谋求破冰途径。

同志们,大家都是资源环境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我们穷其一生的目标就是如何从科学性的规律中高效地组合利用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庄子在《知北游》中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放在大尺度空间中看,这是一句真理。但于我们而言,这如若白驹过隙的“忽然而已”,是我们的整整一生,是我们可以实现理想、筑梦情怀的全部时光。在这里,我殷切希望我们的科研工作者,眼有星辰大海,胸怀丘壑万千,怀揣科研理想,砥砺前行,以梦为马,不负韶华,成就辉煌。

谢谢大家!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预祝各位身体健康!新年快乐!

新疆科协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 邓铭江

于昌吉河畔小区屯河院子

2022 年 12 月 28 日星期三


  • 新疆科协微信

  • 新疆科协抖音

  • 科技馆微信

  • 科普活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