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会学术 >> 科技英才 >> 正文
妈妈式的姐姐
发布时间:2020-04-10

按语:为展现驰援湖北防疫一线新疆医务工作者的风采,宣传他们在抗击新冠肺炎战役中的感人事迹,新疆科协开展了“驰援故事”新疆科普作家与援鄂医护人员结对子采写活动,组织新疆科普作家协会20名作家与防疫一线医护人员进行了一对一联系交流,带去新疆科协和科普作家对驰援防疫一线新疆科技工作者的问候,采写他们的战疫故事,并邀请新疆优秀诵读家对部分作品进行了音频节目录制。活动得到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治区人民医院、《西部》杂志社、《新疆日报》副刊部和喜马拉雅《慢慢说新疆》的支持协办。


作者:马金林(新疆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播讲:王欢

采写对象:袁媛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师护理组长


在静静的岁月流转中,生活总会送给每个人生命中值得纪念的美好时刻。2019年底,“新冠肺炎”这一不速之客闯入人们的生活后,往日的平静变得起伏不定,每天武汉等地报出的感染新冠肺炎患者和疑似患者人数都刷新着人们对新冠肺炎传染性、致病性的认知。刹那间“暂停键”成为抗击疫情的非常之举,有着13年重症护理工作经验的袁媛,却选择在2020年新年伊始,开启她36岁的纪念时刻,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驰援武汉的第一批142名医务工作者之一。

袁媛是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一科的护士长,在武汉工作期间袁媛承担着在武汉市人民医院东院重症医学科工作的24名护士的业务管理工作,同时也承担着新疆第一批驰援武汉医务工作组中负责92名护士后勤协调及业务培训工作。在同事的眼里,工作起来脚不沾地的袁媛是一个“妈妈式的姐姐”。这一特殊称谓似乎跟袁媛36岁的年纪有点相悖。其实不然,打开袁媛驰援武汉的工作日记,便能感知究竟。

1月27日,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到驰援武汉的任务后,立即安排召集第一批医务工作者,并将在1月28日出发。袁媛知道消息后,主动报名赶赴武汉一线。从准备到出发只用了几个小时的时间,就是在这短短的几个小时里,袁媛安排好了一切。她先将10岁半的女儿送给了外公外婆照顾,然后给在铁路公安勤务岗上执勤的老公电话话别。寥寥几句,便打好了行囊。

工作关口前置,是袁媛的工作原则。1月28日,彻夜未眠的袁媛坐在机舱里,就拿出工作记录本和随行医护人员的花名册,按照年龄和从业经验将人员依次分组,以备尽快进入工作状态。按照“当地医护+驰援地医护”混合编队的工作机制,两天后,新疆第一批援鄂的医护工作者中的48名护士承担起了重症医学科病患护理工作,袁媛则负责管理其中分派在武汉市人民医院东院重症医学科的24名护士的护理业务。当她所组建的护理团队正常运转后,她说这些成功的经验源自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领导和同事们多年来的栽培和信任。她只是将派出单位的好做法好传统,带到了武汉而已。

心细如尘,关爱每个患者和同事,是袁媛的工作准则。其实,对于每个身穿防护服走进病区的医护工作者来说,护理的困难不言而喻,自我的防护更不容小觑。袁媛所在的医护团队组建完成后,袁媛做的第一项工作,是教会每一个工作人员如何脱防护服。她说:“大家都了解到了,有一些医护人员已经感染了病毒,我们到武汉的任务是减轻患者痛苦,作为医护人员的防护措施不能掉以轻心,我们要保证时刻以健康良好的精神面貌,替患者跑赢病魔,让更多的患者都能健健康康的出院。所以,大家一定记住,脱防护服比穿要危险。因为我们在病区已经全部都接触了,然后出来的时候要尽量避免防护服接触到自己的身上,要防护最大化,对自己负责就是对患者负责,也是对这场战疫负责。”

2月3日,重症病房里一位七十多岁的患者出现呕吐,每次都把自己的头深深地埋在垃圾桶里,吐完以后还不配合医护人员工作,极力排斥护士走近他的身边开展护理工作。袁媛看在眼里,急在心头。袁媛知道,如果不及时处理好患者的呕吐,不仅病情将恶化,还很有可能扩大感染风险。即便患者一而再再而三的推脱医护人员的护理,但袁媛仍然坚持走近他,与患者面对面的沟通。最后,袁媛得知这名患者是一位退休教师,他对袁媛说:“我知道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病毒,呕吐会加重传染的几率,我不想看到病房里的医护人员为了护理我,而被感染。你们都很年轻,有美好的未来,我于心不忍。”说到这里,老人眼角流出泪水,袁媛的内心也波澜起伏,在她看来,医者仁心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于是,袁媛二话没说,为患者开展口腔护理,还坐下来和这位患者聊天,替他打开心结,让他树立信心,配合治疗。

其实,大家都清楚,在相对密闭的空间里,空气凝胶、口沫飞溅等都有可能造成新冠病毒的传播,更何况是呕吐物呢?谁遇到这种事,都会心里一悸。可不论是标本采集,还是呼吸机应用,或者插管治疗等等这些医疗手段,都没有办法不让患者张嘴,可在这个时候,身为党员又是这群年轻护士的大姐姐,只有勇于承担和面对,才是对患者的负责。这个时候也是共产党员的党性所在,必须要去,必须要这么干。

受疫情影响,袁媛等医务工作者在武汉期间,每人每天完成工作返回驻地后,要尽量减少面对面交流,以免交叉感染。这次的新冠肺炎大家是第一次遇到,患者的病情也千差万别,及时整理收集护理治疗中的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袁媛就采取微信三方视频学习的方式,确保让每一个护士能掌握最新版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呼吸机、血液净化装置、ECMO等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新疆第一批驰援武汉的142名医务人员中有92名护士,他们大都是“80后”和“90后”。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尤其是在相对封闭的医院病区,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袁媛便利用微信视频学习的机会,了解医护团队的每一名成员的精神状态。通过视频观察团队中每一个人的状态表现,评估他们的心理,询问遇到的困难,及时和带队的领导沟通,尽量化解医护人员的心理负担。

此外,她还通过微信指导每一位护士,利用有限的空间,将自己居住环境也划分出隔离区、留观区、休息区等功能区,准备两双以上的拖鞋,随时清洁更换,保证自身的健康。袁媛说:“在我看来,这些比自己年纪小的同事,听从党的指挥来到疫区工作,不仅仅是济世救人的医护职业需要,也是人格魅力的体现。多年以后,等大家回首过往岁月,想起在武汉共同抗疫的时光时,还能记得有我这样的一个姐姐替大家操心琐事,对我而言,也挺开心的。”

2月4日,来武汉的第一周,袁媛和她的同事们迎来了值得高兴的事情,重症病房里的一名患者在她们的护理下,病情好转,即将转入普通病房。比起康复出院,病情向好的这点进展似乎显得微不足道,但是,袁媛明白这是她们夜以继日同病魔赛跑,为患者赢得生命和健康的胜利标志。2月5日,下班回到驻地后,她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丈夫,远在新疆的家人替她高兴,同时也希望她能平平安安回来。

袁媛出生在一个铁路工人家庭,父亲是一名有着四十多年党龄的铁路工人,当得知女儿在武汉抗击疫情的工作进展不错时,老人勉励女儿要发扬共产党员甘于奉献和铁路工人吃苦耐劳的传统,竭心尽力让更多的病人减轻痛苦。这是一件光荣的工作,父亲为她感到自豪。袁媛的丈夫是一名乌鲁木齐铁路公安,两人从结婚开始,就因为工作的原因聚少离多,同在一座城市,一家三口却很难共度一个周末。当得知妻子每天面对的患者短时间内还将增加时,他语重心长地说:“好好工作,保护好自己,我和女儿等着你平平安安回来,我们陪孩子好好过个周末。”

截止3月4日,袁媛已经在武汉工作37天,武汉地区康复的患者越来越多。袁媛说,等疫情结束,想邀请所有武汉的同胞能到大美新疆走一走看一看,她也会带着自己的家人来看看启动“播放键”的武汉,看看黄鹤楼,看看武汉大学的樱花,看看36岁这年,战疫的美好时光。

2019年3月5日完稿

上一条:愿做温暖一抹橙

下一条:暖男护士


  • 新疆科协微信

  • 新疆科协抖音

  • 科技馆微信

  • 科普活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