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清明节小长假期间,全疆16家科技文化场馆开启“百馆联动”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弘扬传统文化,展现科技文化的魅力,为公众带来了别具一格的科技文化体验之旅。



“春风寄思念·科学探纸鸢”,新疆科技馆通过开展知识问答、科普实验表演、科技馆里的科学课《年轮的秘密》、风筝创意展示等方式,让公众感受春的气息,了解清明节的传统文化。新疆活体昆虫博物馆以《蚕的一生》为主题面向学生开展科普讲座,在场馆内设置了“生命观察站”“抽丝工坊”“创意工场”三大体验区,同时采取“蚕宝宝领养计划”,让观众更加了解蚕的习性。乌鲁木齐市科技馆带领青少年化身“自然侦探”,开展清明探春活动,在户外观察动植物此时生长和活动特点。在新疆未来探奇馆,学生们通过对纸飞机挑战展项的好奇探索,在场馆老师的辅导下认真学习伯努利原理,了解风筝飞行的相关知识。



克拉玛依科技馆的辅导员们带领青少年用环保材料制作“科技版青团”,还原传统美食,融入现代手工艺术。和田地区科技馆组织墨玉县普恰克其乡54名学生体验科技馆中的“VR地震体验”“意念控制”等展品,探索科学奥妙。伊宁市科技馆开展的“纸飞机寄相思”折纸活动,让孩子们在亲手制作纸飞机的过程中,将对逝去亲人或先烈的思念写于其上,放飞纸飞机,也放飞了内心深处的牵挂与敬意。塔城市科技馆开展清明节传统知识问答,学生们踊跃回答关于清明节起源、习俗、相关诗词等问题。乌苏市科技馆组织同学们参观科技馆一号展厅“科学家精神展”,展区生动展现了陈茹玉、陈学俊、胡济民等众多科学家的生平事迹、科研成果及崇高精神。库尔勒科技馆工作人员带领孩子们用彩纸、剪刀等材料手工制作出一朵朵栩栩如生的清明菊花,承载着孩子们对科学家们的敬意与思念。喀什市科技馆通过绘画风筝与放风筝等环节,传承了清明时节放风筝祈福的古老传统,让参与者在体验中学习科学知识,激发对科技探索的兴趣。

县级科技场馆从不同角度挖掘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伊宁县科技馆辅导员在第十四届新疆·伊犁杏花文化旅游节活动现场,带领观众们亲自体验“接棒子”“手眼协调测试”“航天科技蛋椅”等科普展品展项,感受科学的奇妙。昭苏县科技馆向观众们科普清明节的起源、发展脉络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寒食节的传说到清明扫墓祭祖的传统,从踏青习俗的演变到清明诗词的韵味,让观众们深刻领略到中华传统节日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布克赛尔县科技馆通过播放科普视频,让同学们了解风筝能飞的科学原理。在创意彩绘环节中,同学们用环保颜料和画笔创作自己的专属风筝。富蕴县科技馆联合富蕴县森林消防大队走进富蕴县第二中学,通过地震灾害知识宣讲、地震救援装备展示及多场景应急技能教学,向师生普及防灾避险知识,加强清明节期间安全教育宣传工作。乌恰县科技馆在膘尔托阔依乡小学向师生开展科普讲座,专家们讲解了清明节气背后的科学原理,从气候学角度剖析清明时节气温回升、降水增多的成因,以及气候条件对动植物生长繁衍的影响。


此外,部分场馆还运用网络直播、线上活动等新媒体技术,持续扩大活动影响力和覆盖面,累计线上参与人数约1万人。
清明“小长假”期间,全疆科技文化场馆累计开展主题科普活动达30余场次,吸引了众多青少年及家庭观众参与,惠及公众达18200人次,让传统节日在科技的助力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